2008/03/31

新城天主堂


1914年的神社(照片翻拍新城天主堂)

新城的地名由來,乃是清嘉慶年間淡水廳人吳全從蘇澳搭船在花蓮登陸的第一站,為了防禦原住民的侵擾,乃修築堡壘,取名「新城」。爾後不論在羅大春開闢北路蘇花古道或是在日據時期,新城都是重要的駐守點,因為這裡是進出太魯閣及蘇花臨海道的交通樞紐。

1896年,駐紮新城的日本士兵侵犯了玻士林社的少女,引起太魯閣族人的憤怒,赫赫斯社(大禮)和玻士林社頭目率領各社壯丁將駐守的13名日軍官兵全部殺害,史稱「新城事件」。

這13名日軍官兵雖然犧牲,但也開啟了日本人要達成其理蕃政策制定的決心。在1914年當時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發動「太魯閣討伐軍事行動」,正式行使對太魯閣族的治權後,便在今日新城天主堂的位置建造簡單的紀念碑以為紀念,之後又在1937年改興建神社,光復後雖然改為天主堂至今,但濃濃日式風格與建築規模依舊十分鮮明。

如今要探訪神社遺跡,可從排列呈L型的三座鳥居門開始,第一座鳥居少了兩翼,乃是68年中日斷交時被鄉公所鋸斷;第二座及第三座鳥居則多了兩側的柱子,乃是當年天主堂神父唯恐鳥居被拆除所做的掩飾,因為這樣就不像鳥居了,所以得以保存至今。現在看來,實在有點阿Q,但也因此能夠將古物作保留,從結果來看還是好的。


第二座鳥居


神社舊貌(照片翻拍新城天主堂)

進入第二座鳥居門就是神社的參道,兩旁的石燈籠已經換上新的,但也有舊時的,從外觀的顏色與斑駁風霜便能辨識出來,而走到底的階梯前尚留一對神社的守護靈獸。進入第三道鳥居就可看到神社的基座,如今改為聖母亭的地方,左手邊的涼亭是昔日的手水舍,進入神社參拜前,必須在這裡洗淨雙手及身心,而整顆花崗岩鑿刻的水池,如今被置放在教堂內,成為教徒眼中的聖水。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宗教皆賦予它洗滌身心靈的崇高意義,這也算得上是各個宗教殊途同歸的目標。


手洗舍舊址(照片翻拍新城天主堂)


現今置放教堂內的手洗石

13名被殺的日軍官兵就葬在這裡,通常在台殉職的日本軍人或警察,一般都會運送回日本,但據說這13位軍官兵因為被太魯閣族出草砍頭,變成屍骨不全,因此就地安葬。豎立的紀念碑還可看見擺在花園的一角,但已經不在原本埋葬的位置上了,碑石正面刻著「殉難將士瘞骨碑」的字樣十分清晰,背後官兵的名字卻已模糊,他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大概也料想不到自己身後竟然是在他鄉,暫且拋開他們侵略者的角色,從人性角度來看,還是非常傷感的一件事。


殉難將士瘞骨碑

2008/03/25

往天涯盡頭單飛



自助旅行多年,最高興不過的便是有人和我一樣背著背包去旅行,我也不斷的透過演講或授課,告訴大家旅行的方法與樂趣。

我開始自助旅行的時間比較晚,當然也跟當時並不流通的資訊有很大的關係。現在透過網路,很多經驗與訊息彼此流傳,但更令我羨慕的是現在的學生,不管校內校外都有更多機會,提早開始跨出接觸世界的腳步,我也常勉勵青年學子,好好把握這生命中難得的光陰。我在4月30、5月7日、5月14日,連續三週的星期三晚間7點到9點,在政大即將舉辦系列自助旅行講座,希望能讓更多的學生養成開始旅行的勇氣與習慣,當然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來共同切磋。

2008/03/21

鐵道文化館



當我們理所當然的坐在火車上從台北出發,可一路順暢經花蓮直達台東,陶醉在花東線沿途的美麗風光時,可曾想過以往可沒這麼方便,必須在花蓮換車,才能延續到台東的行程。

「以往」距離現在不算遠,在民國69年前北迴鐵路通車前,台北到花蓮只能坐火車到蘇澳,然後再轉搭台汽,經過驚險的蘇花公路輾轉來到,那真是「後山」的年代;千辛萬苦來到花蓮,若要再往南,因為鐵路軌距的不同,還是得換車,這樣的一路折騰,一直要到民國74年,花東線改為北迴線的軌距,東部交通才「一氣通」,正式走入新紀元。

花東線鐵路建設極早,從日據時期的1909年開始,到1926年全線通車,當時採取的是762mm的軌距,和日本人在西部興建的縱貫線1067mm有所差別,因此才造成不接軌,實在是「不上道」。所以當時在軌道、車種等都與西部有所不同,因此1909年就設立了「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後改制為「鐵道部花蓮港事務所」掌管東部鐵路機、電、運、工各項業務,除了管理鐵路,也兼管公路事宜,雖然隸屬鐵道部,但天高皇帝遠,儼然就是稱霸一方的小型交通部。

在台灣光復後,廳舍成為台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處,一旁就是舊花蓮車站,是花蓮最熱鬧的區域,但隨新站建好,舊站拆除,民國77 年花蓮管理處被裁撤之後,這裡就不復往日榮景。而這棟四合院形制,正廳屋頂有個小歌德式尖塔造形的日式辦公廳舍,就被荒廢了。

在花蓮縣文化局的努力下,這裡被列為歷史建築,重新整修後,以嶄新卻又保存了原本建築精神的面貌重現。內部陳設不算豐富,但也有東部鐵路特有的相關資料與物品,還有一輛LDK59的蒸汽機車頭,也都是許多人主動捐獻或四處搜尋的辛苦成果,相較於不重視自身文化資產的台鐵,總算有人在做,不然損失的可能還會更多。批評哪裡做不好也許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just do it,只要有做,就有希望,在台灣做文化保存本來就不容易,一夕摧毀的東西,又怎能奢望一日間重現原貌,我們要多一點掌聲給這些默默出力的人士,有了他們,我們才能睹物思情,搭上時光隧道的列車。


老照片


東部鐵路以前的月台站牌都是大理石製,真是大氣


LDK59的意思是「煤水箱與機車一體的四輪軸輕軌機車頭」


這應該也算古蹟的一部份了

2008/03/18

那個不醉而酣的夜晚



終於把自己對於日式遺跡的嚮往,轉化成實際的造訪,走完這一趟,心情是愉悅的。

這些地方我造訪了許多次,我不否認有點私心在裡頭,因為自己的喜愛而想把這樣一份心情傳遞給大家。有些時候,不是沒有,而是不知該在何處尋找這樣的氣氛與心情;更有些時候,走過卻視而不見,因為在茫茫的歷史洪流中,這不過都只是短暫的吉光片羽,而總有一天,這些也會頹傾在灰燼中,只存在你我的記憶與口述中。

花蓮不缺日式歷史建築,缺的是願意打開感官,聆聽這些建築或遺跡聲音的心情。這些也許是多數人眼中的廢墟與老舊,卻是某個時代的見證,從新城天主堂、菁華林苑、鐵道文化館、將軍府、松園別館、林田山、豐田移民村到慶修院,濃濃的日式風格記錄了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歷史歲月,這也許不是我們的記憶,但唯有尊重別人的記憶並試圖了解,記憶才有延續的可能。

從家族情感來看,我應該是超級討厭日本人的,因為祖父與祖母都直接或間接因為日本人而死,這部分我不會遺忘;但在文化上只有加法沒有減法,我想應該是對於那樣簡單純樸年代生活的一種孺慕吧!雖然每個時代都有自己必須面對的問題,但人們卻常從過往生活憑弔中獲取力量,因為逝去的永不回頭,而不能回頭的總是格外甜蜜讓人懷念。我只能用想像力意會這裡的一切,但光意會就能讓我不醉而酣,有如一甕老酒,曖曖吐芬芳。

我們在光復糖廠的日式宿舍裡把酒言歡,好友、好酒加上好夜色,讓人不捨入眠,聽見了不遠處火車經過轟隆隆的作響,彷彿是時代的巨輪輾轉劃過;清晨起來,天寬地闊,暖陽微照,令人感到幸福。我們的生活方式,能否有一天也會成為後人珍惜並追尋的一種感覺?

【延伸閱讀】洄瀾日式遺跡之旅

2008/03/10

車站旁的暖意



我們坐上通往海拔2200公尺的大吉嶺小火車,山下尚是春寒料峭,按照每上升一千公尺下降6度的法則,大吉嶺應是寒氣逼人。來到距離大吉嶺最後一站Ghoom的時候,不僅溫度凍人,連窗外都迷濛一片,能見度大概只有20公尺的範圍。

我利用停車的短暫空檔,跳下車想找些熱食,一下車就看到被大人牽著要過馬路的妹妹,她毫不羞澀的揮手跟我打招呼,小臉被凍的紅咚咚的蘋果臉非常惹人憐愛。她和爺爺奶奶就在車站對面簡陋的棚屋下開小雜貨店,雖叫雜貨店,但空間小貨品並不多。我匆匆忙忙買了兩杯奶茶和一份momo(藏人說法,就是我們的蒸餃),就又在火車鳴笛聲中暫別這裡。


第一次碰面,妹妹就給我熱情的招呼

到達大吉嶺後,我們對於這個可愛活潑的小妹妹始終念念不忘,於是決定第二天去追火車的同時,再回去找她。來到雜貨店的時候,妹妹還記得我們,迎接我們的還是那個迷死人的可愛笑容。我們帶了平時收集的小禮物:一個小背包送她(感謝友達光電的贊助),她似乎很喜歡,馬上叫奶奶拆開背在身上,也不管外面馬路上有車,就悶著頭往外衝,準備要去上學了。奶奶把她的塗鴉本和文具放在背包裡,看到那些簡單的文具,我又掏出了鉛筆盒和一些筆送給妹妹。我們也在這裡吃了午餐,吃了三份24個momo,外加兩杯奶茶和咖啡,這間小店賣的我們都吃了,momo一份才台幣8塊錢,卻十分好吃。天氣冷,爺爺奶奶把他們取暖的小炭爐放在我們腳邊,內心暖和了起來。本來不肯收我們的錢,在我們堅持中才收下。


有新書包笑得好燦爛


迫不及待把自己的東西都放進書包


一溜煙就跑到馬路上秀新書包


小小炭爐,大大暖意

我們對大吉嶺的印象,除了冷之外,還有在這裡暖暖的感覺,包括炭爐、momo、人情味和妹妹的笑容。希望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全家人都能好好的,妹妹也能平安快樂長大。


妹妹和爺爺


店前面的全家福

2008/03/07

古都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皇家廣場的藍色清真寺

伊朗即是古波斯帝國的發源地,歷經許多朝代更迭,稱得上是人類發展史上悠久的文明古國。而位於中部的古都伊斯法罕(Isfahan)更在塞爾柱王朝與薩非王朝時兩度成為國都,城內的建築,在在閃耀著歷史的光輝。

城裡首先讓人驚艷的是三十三孔橋(Sio Seh Pol Bridge),因其有三十三個拱形橋孔而得名,燈光打上去,橋的夜晚比白天還美麗。伊斯法罕因為有查揚德河流經調節而顯得怡人,也因此有許多古橋橫跨其上,都是以前往來絲路的商隊進入城市前的必經之路。


三十三孔橋是伊斯法罕著名的古橋


夜晚的三十三孔橋,像是一盞盞水面上的蠟燭

在伊斯法罕旅遊的好處是,幾乎所有的重要景點都可以用步行抵達。從三十三孔橋沿著林木扶疏的人行道慢踱,邊觀賞兩邊商家的陳列,邊走到四十柱宮(Chehel Sotun Palace),這個昔日用以款宴的建築,由20根筆直的木柱支撐,加上建築前水池的倒影,剛好是四十根,「四」被波斯人認為是最好的數字,也自然呈現在庭園與建築的設計概念中。


伊斯蘭國家人民看起來都一樣,事實上這可是在四十柱宮前留影的巴林觀光客

而在看到世界第二大的伊斯法罕皇家廣場之後,真正了解到為何有著伊斯法罕為世界之半的說法,到了這裡就看盡半個世界,不僅廣場的遼闊大氣讓人咋舌,廣場邊的清真寺建築也是壯觀精緻,這都得歸功於16世紀在位的薩非王朝阿拔斯一世國王(Shah Abbas I)。長500公尺,寬160公尺,僅次於天安門廣場的皇家廣場,當時就已納入城市規劃的一部份,是阿拔斯檢閱軍隊和觀看馬球的場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這座廣場列入世界遺產名單中。

廣場邊最顯眼的建築就是伊瑪目清真寺(Emam Mosque)了,同樣為阿拔斯一世所建,穹頂外觀是深藍色的彩色磁磚,所以又被稱為藍色清真寺。它並不在廣場的中軸線上,而為了要朝向麥加聖地,稍微作了方位的改變。牆上貼滿了各式各樣蔓蕂花葉圖案的磁磚,以及波斯文的書法作品,建築的傳聲回音效果極佳,宣禮時不用嘶吼,聲音也能傳遍整個空間,種種的設計都讓人有著神聖的感覺。而廣場西側的阿里卡布宮殿(Ali Qapu Palace)與對面阿拔斯一世的私人朝拜所柔特菲拉清真寺(Sheikh Lotfollah Mosque),光線由雕花格窗投射到穹頂,拉出的光影,就像是孔雀的尾巴,這都是值得花時間探訪的地方。


剛自清真寺走出的阿訇


柔特菲拉清真寺的屋頂,到傍晚陽光變換的關係,屋頂會變成奶油黃色


柔特菲拉清真寺穹頂上因光線所產生的孔雀尾巴


藍色清真寺由許多線條與花紋幾何圖形構成圖案,呈現簡單卻又複雜的美感

最後千萬不要錯過伊斯法罕的巴剎(Bazar),環繞著廣場四周的市集,包準你一走進去就眼花撩亂,無法克制購物的慾望。這不僅是觀光客採買的地方,更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廚房,鑽進一條條的巷弄,就像進入天方夜譚裡神秘的氛圍中,隨時都有未知的驚喜等著你。

【刊登於中國時報】


巴剎裡販賣咖哩粉及香料的商家


著名的星期五清真寺,地毯展開準備進行活動

2008/03/05

攤開一張世界遺產地圖


閱讀現場 週日打包世界
打包希望勇氣夢想,在藍天碧海蒼穹,探尋夢想的出口。
這是工頭和凱洛兩位賢伉儷所策劃的一系列旅遊對談,很榮幸被邀請在3月9日晚上7點半在誠品信義店和大家分享。

3/9【攤開一張世界遺產地圖】木馬(大學講師,旅遊作家,國際領隊)

擁有學者氣質、文人外貌、旅人胸懷,木馬的足跡與紀錄,似乎總與世界遺產脫不了關係。有人說愛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而,木馬對世界遺產與歷史文化的愛,則注定了半生的探索。攤開木馬的世界遺產地圖,隨他一同倘佯古今中外歷史長流。

這段話講得我尾巴都快翹起來了,這是我嗎?如果各位對這主題有興趣又不嫌棄,歡迎一起來參加。

再附上本系列三月其他場次介紹,也很精采喔!

3/16【鐵馬踏破歐亞大陸的夢想】薛德瑞Deray(部落客,單車旅人)
Deray 從北京到巴黎單車旅行 http://btp.deray.org/

豪氣的大男孩Deray在網頁上寫著,「小時候的世界很小,半小時就可以環繞一圈。長大之後發現世界好大,但我仍想靠自己的力量,騎著腳踏車,環繞它一圈。」’03年完成單車環島,’05年實現5,300公里兩個月的環法之旅,接下來他將挑戰15,000公里,由北京騎到巴黎、橫跨歐亞大陸的夢想。

3/23【世界一週的雙人輕喜劇】米與嚕(部落客)
[ 一日一千˙世界一週 ] 環遊世界,旅後篇。 http://blog.roodo.com/oneday1000/

又是一趟環遊世界之旅,不同的是,這次是一男一女兩人共同上路的輕喜劇。有人說從旅行就可以看出這兩人能不能天長地久在一起,那麼就讓米與嚕告訴妳,兩個人一起旅行了這麼久,到底對彼此的人生產生了什麼樣的意義。又是怎麼在嘻嘻哈哈中完成了世界一週的撞舉,呃不,壯舉。

3/30【人窮,志不窮。全球貧窮旅行經】943(學生,部落客)
窮學生超省錢旅行祕笈 http://blog.xuite.net/iq943/ez37

除了「人窮志不窮」,我想不出另外的形容詞來形容這位嬌瘦的年輕女性。窮,絕對不是寒酸,反而是一種志節與理想。在全球暖化的時代,當個貧窮旅行者,不只能以有限預算完成夢想,更能減輕地球的負擔。IQ943要與你分享超乎想像的低價旅遊秘方,以及公益環保旅行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