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4

木馬書評:目送



大部分的人與龍應台文字的第一類接觸,應該是從野火集開始的。文字如刀,那是一種不僅犀利、直率,更似乎有種讀來讓人屏息,卻又想一股作氣的看完,然後再回過頭去,反省並懷疑字裡行間所說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深刻力量,這是我們所熟悉的龍應台風格。但時間會變,當作家歷經人世間的種種試鍊,筆觸彷彿由堅硬的鋼筆,轉化成了柔軟的毛筆,但同樣深刻。

【目送】這本書呈現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龍應台。裡頭的74篇散文,分成了三個部分。裡面寫到了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文字道盡了人生的無奈與不捨。雖然文字不再像以往那般剛強,但卻更直指人心的深處,以及那總有一天會碰到,許多人卻刻意逃避,始終不敢碰觸的那一面現實。每個讀者都無法從中獲得標準解答,因為每個人所要面對的人生都不一樣,答案最後還是必須靠自己去尋找,但作者已然透過文字提醒大家去正視這樣的未來,甚至去做思考的因應。

這塊在書中佔地廣大的文章與描述,很容易讓人不由自主聯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同樣的主題,不同的年代,都是敘說著望著親人離去的身影,目送者內心的感受。這就是人心,在不同的時代,最後所在乎的也不過就是如此。而在成長的歷程中,我們不斷地目送著朋友、家人離去,也被目送著。面對每一個道別時刻,最感到難捨與歎息的往往都是目送的人,而非離去的人,我們都必須學習,至少在道別時要微笑揮手說再見,也要更珍惜這段在人生旅程中的沿途風景,畢竟緣份得來不易,也因為珍視所擁有的,才能減少遺憾。

除了談人生中的離別,也有許多篇幅提到人生命題的省悟,不同年紀的人來看這本書,想必會有不同的感想,同樣的,能寫出這樣的文字,自然也是隨著人生經驗的累積之後,才焠鍊出這樣的想法。

例如在《兩本存摺》文中提到,人有兩本存摺,你在那一本存摺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累積,都是用另一本存摺裡的每一寸時間所換來的。作者對於金錢上愈來愈慷慨,卻在時間上愈來愈吝嗇;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能給溫暖心愛的人。我們都曾經經歷過那段時間,那段巴不得贏得全世界的勃勃野心,說是雄心壯志也好,說是人心吞象也罷,到了某個時間點,才發現錯過了生命中許多更重要的事情,等到發現時,時間已然悄悄溜走,再也不回頭了。而人生無法重來,作者用她的筆點破了一般人的迷,網住了大家身陷其中的可能。

猶如《幸福》篇中所提,作者為幸福下了許多註解,但最平凡的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的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簡單即幸福的道理大多數人都知道,但卻往往透過別人提醒才發現自己已經身在福中。

除了年紀的不同階段外,在不同地區得到的迴響也是不一樣。所有文章裏,流傳最廣的是《目送》,尤其在台灣,書也因此而得名。那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捨不得放手、不得不放手的一種悵惘;但是在中國大陸流傳最廣的卻是《(不)相信》這一篇,中國大陸的讀者從相信到不相信、到不相信之後又覺得人不能長久地在不相信的狀況之下往前走、繼續活,因此在懷疑、失落之中,試圖去尋找可以相信的東西。這個相信、不相信以及尋找相信可能就是中國大陸過去六十年的發展過程。對照現今造假新聞不斷的中國社會,也提供了些許的解釋角度,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令人沉吟。

【本文已刊載於中國信託雙月刊】

1 迴響:

匿名 提到...

會長果然是文采絕佳,看的我都不好意思分享我的讀書心得了,讀這本書也有一段時間了,內容也忘的差不多了.只記得讀的時候很感動,在出差的飛機上掉眼淚,還要偷偷的拿衛生紙擦,免得驚動鄰座的人.都不能好好的哭一場,內心頗為鬱悶.
對於我們這種上有高堂,下有稚子的人來說,此書點醒了我們原來親愛的父母會老,撒嬌可人的孩子總有高飛的一天...
現在,日子如此的平凡,卻又如此的幸福.
希望大家平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