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30

鹿港匠師




鹿港有三多:廟多、小吃多、匠師多。大大小小的廟宇當然不用說,而鹿港早期以通商致富,再加上禮俗繁複,「鹿港人厚草頭」這麼一句話便是形容鹿港的眾多禮俗,像綁稻草時的頭部一樣又多又雜,自然在寺廟或生活用品的作工上都十分講究,也使得這裡的工藝獨步全台。國家級的薪傳獎目前得獎的36人中,就有6人是鹿港人,從製香、木雕、錫雕、製扇、燈籠等等,種類繁多。

我們在後車巷造訪一位作蒸籠的匠師,蒸籠雖是常民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但其中磨、鑽、編等等的功夫,使得這項技藝看來充滿了藝術性。老匠師從15歲開始從事這一行,今年71歲,屈指算算已經做了56年的蒸籠,他的蒸籠選料講究,用的是檜木來製作,聞起來有著一股特有的清香,我握著匠師的手,手掌摸起來粗糙又光滑,粗糙的是那厚厚的繭,而光滑是因為長年下來指紋幾乎都被磨平,手指也因工作而變形。


做蒸籠的檜木


匠師示範他的傳統鑽洞工具


站在他做的蒸籠上,手工打造持久耐用

看到我們造訪,他略顯激動,可能平常也沒什麼人願意聽他講話,話匣子打開一時也停不下來,除了向我們訴說後繼無人,技藝就要失傳的感嘆外,更拿出壓箱寶:古早的鑽洞工具示範給我們看。對於現代人來說,想在家裡煮頓飯已是件難事,更遑論要自己做經過和、發、揉、捏、包過程的麵食,用買的比較快,於是蒸籠也漸漸少人使用了,對於這樣的技藝,可能是見一次算少一次。

晚間再度出來,見到曾經得到薪傳獎的吳敦厚燈籠舖燈依舊亮著,吳老先生的兒子吳怡德先生在店內默默的畫著燈籠,見我們一群人,便開門讓我們進去,原來陪伴他的是東洋味十足的日本演歌音樂,他正趕工製作燈籠。

這裡製作傳統民間使用的各式燈籠,有題字的姓氏、堂號、喜慶婚喪燈、子孫燈、狀元燈、天公燈、慶讚中元、天燈等等,而圖案有招財進寶圖、花鳥、如意童子、松鶴、耕讀、鎮宅燈的獅劍和龍燈等,令人訝異的是,這些都不用打草稿,完全一筆到位,當真是累積多年的功力。

吳先生拿出許多各國貴賓和名人造訪的紀錄,他說最怕政府單位帶國內外貴賓來,不只生意無法做,還得隨時隨地standby,因為常常是約了時間又一再延遲,一天的作息完全被打亂。這些匠師其實都是平易近人,若去參訪應該在不打擾他的情況下前去,而非要他配合我們的時間,如果真的認為這些財產是寶的話,不只是頒個獎給他而已,而是真正的尊敬他們的工作。


手繪燈籠

2008/05/20

到王功去找蚵



「別人ㄟ阿君仔是穿西米羅,阮ㄟ阿君仔喂是賣青蚵…」,台灣早期歌謠「青蚵嫂」一曲道盡養蚵人家的辛苦與寒酸,而許多人也只能從這首歌裡了解蚵農的景況,想要知道再多,卻也不知從何開始。

在彰化的王功路邊隨時可見帶著斗笠,包著頭巾的青蚵嫂操著剖刀,熟練的將外表不起眼的蚵殼剝開,將有海中牛奶之稱的蚵仔一一挑出,事實上,很多新一代的青蚵嫂都是外籍新娘,她們的加入,為人口外移嚴重的漁港帶來一絲生氣。但就算技術再熟練,這樣的工作也實在不好賺,剝一碗蚵仔約需半小時,而這樣的工資也才20元,不過在缺乏工作機會的漁村,也算是一份工作。


青蚵嫂是漁村的重要推手,相夫教子,還要打工補貼家用

王功有著得天獨厚的潮間帶,南邊的濁水溪出海口,更挾帶有機質順著潮流北上在此堆積,海中豐富的養分,成為蚵仔最棒的食物來源。王功採用的橫掛養殖法,使得蚵仔結實有嚼勁,呈現珍珠般的光澤,有「珍珠蚵」的美稱。因為蚵仔是種貪吃的生物,當漲潮時海水覆蓋蚵架,就是牠大吃特吃的時候,而退潮時蚵仔浮出水面,便呈現休息消化狀態。若是採用浮棚式的養殖方式,蚵仔就會長期浸泡海水中,雖然成長快速,較符合經濟收益,但口感就會軟趴趴。


橫掛式的養蚵法

我們在有三十年養蚵經驗的蚵農林阿叔帶領下,穿著雨鞋走在退潮後的潮間帶,成行成列的黝黑蚵架,像是反登陸裝置矗立著。蚵殼銳利如刃,稍稍不注意被刮到,馬上見紅,而蚵仔從蚵架上拔下,還得經過篩洗、剝殼,一顆顆飽滿的蚵仔才在眼前出現。林阿叔準備了哇沙米,就直接海派的現吃起來,什麼最青?剛剝下來的蚵仔沒有腥味,搭著微鹹的海味正對味,這才是尚青。


蚵農林阿叔


大家努力工作,等下就有蚵仔可以吃


現剖的蚵仔尚青

潮間帶上一孔一孔的小洞是招潮蟹的家,牠們舉著不成比例的大螯耀武揚威,但只要一靠近牠,卻又像個俗仔馬上躲回洞裡去。而俯身低頭,泥地上傳來水泡迸裂的聲音,像是海灘在一整個早上海水覆沒閉氣後,拼命的呼吸著,往下挖去,一粒粒的新鮮文蛤紛紛出土,看似不起眼的烏黑沙灘,原來是個讓我們不斷驚訝的寶庫。


潮間帶的招潮蟹

當我們大啖蚵仔煎或蚵仔湯的美味時,誰又知道生產這些蚵仔背後的過程,當真是誰知盤中蚵,粒粒皆辛苦,雖然很八股,但還是要提醒大家更應該珍惜所有的食物啊!


載運蚵仔的鐵牛車

2008/05/15

義大利的一天


清晨的陽光照耀在蒙德拿(Modena)街上,但似乎一點也驅不走微顫的寒意,城市的居民不畏寒冷,依舊騎著自行車開始一天的生活。在義大利,有些小城已經開始選擇慢活生活,沒有汽車,自行車更能聆聽出古城的心跳與脈動,還有自己的。


換個場景,來到義大利最美的故鄉:托斯卡尼。這裡也剛從晨曦中清醒,我懷抱著「托斯卡尼艷陽下」電影中的心情,看看是否也能夠碰到一間農舍出售,因而改變我的下半生。買房子不容易,但該學習或思考的,應該是那份對生活的重視與熱情。


豐美鮮甜的農產都在一早送到各地的市場,這裡是活力的來源,人們採買日常生活所需,也和各地市場一樣,小販也都使命叫喊,推銷自家販售的物品。老婆婆慢條斯理的挑選,別挑太多,反正這裡就是自家的冰箱,每天都會有更新鮮的食材被送到這裡來。


瞧!小朋友也帶著心愛的寵物出來蹓達蹓達。不過仔細一看,這隻狗怎麼輕飄飄的,一點也沒有自己的意見,原來是一隻氣球狗。小朋友也煞有其事的牽著「牠」逛大街、壓馬路,管他是真狗還是假狗,只要讓自己的心情好,就是一隻好狗。


水都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參加面具嘉年華的人們,早就裝扮完畢,等待一批批的觀光客到來。他們自掏腰包花上昂貴的裝扮費用,精心打扮自己,擺出各種姿勢,讓大夥拍的不亦樂乎,無形中也留下對威尼斯的最佳印象,娛人也同時自娛。


玩了一早上,渴了嗎?看看這隻鴿子,不用買礦泉水,直接張口就著噴水池的狼雕塑造景要水喝。旅行的喜悅,讓你有著以為自己可以四海為家的豪氣,張口就能啜飲各種文化甘泉,看來義大利的鴿子也能給遊人不同的啟示。


不渴也餓了吧!義大利處處是美食,但美食需要用心享受,人是為吃而生,不是為生而吃,所以義大利人坐下來吃頓飯是個重要的過程,往往可以好整以暇,細嚼慢嚥的耗上兩三個小時,享用美食是美好的,而套句廣告詞:「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不是嗎?


生理需要飲食,心理更需要食糧,義大利的街頭上,常可見到各式各樣的街頭藝術表演,藝術不是高居廳堂,而是要走入生活平常百姓家,若你喜歡,佇立表演者前面聆聽片刻,聽完後猶如小酌,沒有長篇大論的難熬,只有醺醺然的快樂,這樣心靈也就夠飽食一天了。


再回到托斯卡尼,下午緩緩起伏的山坡上芳草碧連天,好似所有的人都去睡午覺去了,安靜地連一丁點聲音都沒有。幾輛偶爾呼嘯而過的汽車劃破片刻寧靜,隨即又回復了屬於托斯卡尼的氣氛。那是種既悠閒又不散漫,既安靜又不死寂的絕妙調和。


傍晚天邊灑上一層金粉,又即將是一天的結束,威尼斯的貢多拉擺渡人,將最後一位客人載送到岸邊,再把船緩緩駛向餘暉。貢多拉因為威尼斯的水道而存在,而威尼斯也因為貢多拉的身影而浪漫,無論如何,明天太陽升起後,又是貢多拉與威尼斯的全新一天。

2008/05/08

午後饗宴



作為一個大都市,眾神之都雅典有它現代的一面,但繞進小巷中,依舊能找到來自地中海的熱情。猶記得參觀衛城的那天午後,不經意的走到巷弄人家,三個女子就在自家門前開起午後饗宴。雖是隨意,但不隨便,桌上煞有其事的鋪著桌巾,花瓶裡插著路邊摘來的野花,看見我舉起相機,紛紛展露笑容,熱情邀請我們一同加入。她們忙進忙出地端出自家釀製的酒、自製甜點與沙拉要與我們分享,就如同台灣鄉野間莊稼人毫不藏私的熱情好客,就算彼此不認識,但人和人之間那份與生俱來的熟悉卻是不變。

那天下午,我搭配著從屋裡傳來的希臘音樂,啜著葡萄美酒,不知不覺醉倒在旅遊的路途上。

2008/05/02

電視馬賽克,OUT;建築馬賽克,IN



電視或電影銀幕上打出的一格格馬賽克,常常讓人扼腕,罵聲連連,因為許多精采的畫面就此錯過;但建築上的馬賽克,反而藉由一個個的小瓷磚,拼湊出一幅幅清晰又精緻,讓人驚艷不已的藝術品。

馬賽克(Mosaics)是用小石子、貝殼、磁磚甚至玻璃片等色彩多樣的素材,拼貼在牆壁或是地板上的裝飾表現技法。最早將馬賽克使用在建築上的是蘇美人,而到了希臘時期技術已經純熟,真正將馬賽克發揚光大的是在羅馬時期,不僅是公共建築不可或缺的裝飾,也成為鑲嵌藝術的一種形式。

統治範圍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在各地都留下為數可觀的馬賽克作品。在北非的突尼西亞,不僅是羅馬帝國時期北方行省重要的行政中心,也有「羅馬帝國的穀倉」的美稱,自然有許多羅馬城市的遺跡,在這些陸續發現的考古現場,都發現大量的馬賽克作品,但這些地方分散在突尼西亞各地,想要一次看個過癮,最好的地點便在首都突尼斯郊區的巴杜(Bardo)博物館。

突尼西亞雖然身處非洲,也是伊斯蘭教國家,但因為在環地中海區域,地緣上長期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市區的建築、街景與穿著都十分的歐化,但依舊夾雜伊斯蘭教的文化風格在裡面,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出文化在此交融新生的痕跡。

巴杜博物館也有著這樣的感覺。館內的40多個大廳和長廊,分別按照不同時間展出腓尼基時期、羅馬時期、基督教時期、伊斯蘭時期的文物,文化間差異頗大,卻又是都在同一個國家發生的,突尼西亞的文化多元性具體而微的在博物館裡呈現。

這棟地下一層,地上兩層,由昔日的皇宮改建而成的建築,雖然不算大,但因為保存了出土自突尼西亞各地,創作年代橫跨西元前二世紀到西元四世紀之間,豐富精美的羅馬帝國馬賽克作品,躋身為世界著名考古學博物館之一。

在這裡可以看到馬賽克在不同時期的演變過程與差異。早期的馬賽克多半是基本的幾何圖案,到後來一些複雜的圖像,像是動物形象、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甚至日常生活都可以成為創作的題材。而初期原本只是公共空間中的裝飾,大量的舖設在廣場、公共澡堂裡;到了羅馬帝國中期以後,也成為市井小民自家牆壁懸掛或覆貼的藝術品,甚至更是最早商店招牌的起源。

館內最著名的一幅馬賽克,是在西元3世紀完成的「尤里西斯」,發現在突尼西亞北部的羅馬古城杜加,內容描述荷馬史詩「奧德賽」的故事內容。其實博物館的每一幅作品都讓人嘆為觀止,圖形也都栩栩如生,這麼大的圖形都需要經過精密的計算與排列,才能分毫不差,令人見識了古代文明的輝煌過往。


羅馬後期馬賽克作品無所不包,連KO也是栩栩如生


馬賽克一隅,描繪當時打獵的獵物


澡盆邊也見馬賽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