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世界遺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世界遺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09/01

泰國心靈原鄉素可泰



素可泰是泰國人第一個建立的王朝。在中南半島以及大部分的熱帶國家,其實很少出現一統的王朝,因為跟地處溫帶的國家不一樣,這裡食物充足,陽光豐美,很少需要為食物煩惱,所以當然向外擴張的野心自然也就消除大半,多半都是自成一格的部落小國小民規格。


佛陀慈悲的法相


佛說:要理解我必先將如樹根般的雜念拋除


佛說:自助者我當助你一臂之力

不過從九世紀開始,在中南半島出現了大國統治的態勢,首先出現的是高棉人建立的真臘王朝,遺留至今的就是著名的吳哥窟建築遺址群。在1208年,真臘因為長年與東邊占婆人的爭戰,國力陷入衰敗,原本居住在中國西南的泰人(在中國叫做傣族)為了躲避元朝大軍的進逼而來中南半島,素可泰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建立,不過一直要等到1238年,素可泰王朝才正式成立,與真臘王朝並存,不過國祚比真臘王朝的1432年短暫,1365年就被另一個泰人的王朝:艾育塔雅所取代,而真臘王朝就是被艾育塔雅王朝所滅。


地上分枝的樹影,猶如人類歷史中愛恨情仇的盤根錯節

這一連串的你爭我奪,在人類文明史上並不陌生,但開創泰人歷史的素可泰(是王朝名也是地名)被稱為是泰國人的心靈原鄉,因為泰國今日的文化、藝術、乃至文字都是由素可泰奠定基礎的,尤其第三任的蘭坎亨大帝,文治武功到達巔峰。素可泰所遺留的遺跡,大多以寺廟為主,廟宇的形式分為兩種,從錫蘭傳入的小乘佛教,覆缽型的骨塔,另一種是受到真臘,但追根溯源應該說是印度教影響的高棉骨塔,也可見到宗教文化在此融和交會後的成果。


蘭坎亨大帝至今依舊受到泰國人民的推崇


昌隆寺(Chang Lom)的錫蘭骨塔,還有神獸大象在旁守護


瑪哈泰寺(Wat Mahatta)的倒影,頗有佛家所說「鏡花水月」的感覺


巧遇活潑的母女三人,跟大家「三碗豬腳」問候


司里沙外寺(Wat Sri Sawai)的高棉式骨塔


巍峨的西昌寺(Wat Si Chum)大佛


靜靜的這麼坐了數百年

如果你只是來走馬看花,真的不值得,因為不管從曼谷或是清邁,不論坐巴士或是火車,都得花上七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遊世界遺產素可泰最好的方式是租輛自行車或是機車在此輕鬆緩慢的玩上一天,當然很多人聽到這樣就已經先打退堂鼓,當然也就無法體會心靈原鄉的魅力了。


騎自行車最好


包輛嘟嘟車也是可以的選擇,請不要坐在冷氣車裡,你會感受不到涼風徐徐


找棵像這樣的大樹歇息,你就可以感受到了


艷菊色的鳳凰花開

2010/06/28

波蘭的木造教堂



教堂是在歐洲旅行時必看的建築,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一地(城市或小鎮)最堅固及耀眼的公共建築,一定非教堂莫屬。

不過在波蘭的西南部,卻以木頭當作教堂的建材,並不是沒有錢蓋,而是在建成的時代背景中,這座教堂所代表的並非信仰的正統,也因此當時的政治權力為了展現開明,卻又私下搞小動作的情況下,使得容易毀損的木造教堂在此出現。

波蘭西里西亞省(Silesian)在中世紀,最先屬於波蘭皮亞斯特王朝,後來被波希米亞王國奪得並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526年起,隨著波希米亞王國歸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而該地的第二大城希維德尼察(Świdnica),是歐陸由波羅的海南下,以及由西歐通往俄羅斯的十字路口,經商貿易相當發達,這樣的地理位置亦造就了16世紀初期中產階級的出現。這塊傳統屬於天主教的信仰區域,在天主教逐漸腐敗爆出醜聞之後,失去民心,當時又屆逢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得新教的傳播在此獲得開展。不過1617年,狂熱的天主教徒斐迪南大公被任命為波希米亞國王,對新教徒進行大規模迫害,不僅禁止新教徒宗教活動,也拆毀他們的教堂。於是在隔年,新教徒發動起義,宣布波希米亞獨立,自此展開為期30年的「三十年戰爭」。

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雖然哈布斯堡王朝承認新教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地位平等,但當時統治者斐迪南三世僅允許在亞沃爾(Jawor)、格沃古夫(Głogów)和希維德尼察三個教區建立教堂,而且都只能用木頭興建。如今除了格沃古夫已然頹傾不見之外,其他兩座已被列為世界遺產。見證當時宗教鬥爭極為激烈的政治環境中,雖然受到政治條件的限制,建築中沒有運用耐久建築材料,但木構教堂成為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見證。

這座名為「和平」教堂的外觀並不突出,但卻是歐洲最大的木制宗教建築。它沒有塔,沒有鐘,外表看來就像是鄉村的木屋一般,不過外鑲的木框條,組成了幾何圖形,簡單中卻也自成美感。走進內部,令人炫目的富麗堂皇一點也不遑多讓,聖畫直接在木板上呈現,或者是在外層再貼上獸皮後作畫。只要有誠心,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神就會在你心中。我想這也是當初宗教改革,天主教與新教間的對比,畢竟宗教不完全是堆砌在金錢的競逐上。




















2010/06/21

清晨的橘色身影



在龍坡邦,除了仔細端詳寺廟建築與彩繪外,每天早上的僧侶扥缽化緣,也是此間著名的文化活動。往往天還沒亮,古都就被窸窸窣窣開始蠢蠢欲動的聲音與氣氛所喚醒,街道上走動的黑影幢幢,都是早起要看僧侶扥缽化緣的遊客。只見天色在啼叫不已的雞鳴聲裡,才剛剛透出一絲魚肚白,已經在廟裡做完早課的僧侶們,穿著橘色袈裟,有秩序的背著扥籃魚貫從寺廟中赤足走出,在街道兩旁跪地的信徒早就已經備妥奉獻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奉獻給走到自己面前的僧侶。不管是搓揉成一團團的糯米飯,或是其他的食物,當地和不遠千里來自泰國的信徒們,每一位都是莊嚴神情中帶著奉獻的喜悅。


九重葛下僧侶準備開始一天的作息


虔誠的信徒跪地奉獻


惜福更懂得施福


巷弄間穿梭的橘色身影


人多但卻寧靜

僧侶、信眾和遊客,三種不同目的與不同身份的人各自排成三條直線,人數雖然多卻寧靜,除了僧侶赤腳踱過沙地的摩擦聲,以及遊客此起彼落按下快門的聲響外,彷彿就聽不見其他的聲音了。所有的人會告訴你在這過程中可以照相,但請記得把閃光燈關閉,避免影響這樣的虔誠與祥靜。雖然我並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但看到這幅場景,任誰都會有著一股從心裡翻轉出來的感動。僧侶們回到寺廟,將化緣得來的食物平均分配,他們恪守過午不時的戒律,在中午前進食完畢,日復一日,過著這般清修的生活。


僧侶也會將多的食物再分給路邊的貧苦小孩


我們多幸福,吃每一粒米都要懂得珍惜,有人每天要吃飽都是件難事



龍坡邦是個安靜的城市,這裡比起東南亞其他著名的城市,沒有什麼值得傲人的大景點,但是如果你喜歡慢條斯理的享受生活,細細咀嚼其中散發的味道,那這裡肯定不會讓你失望。這也難怪許多遊歷各國的遊客在造訪東南亞不同的城市之後,無不還是懷念這裡的一切人事物,包括我在內。

2010/03/01

德國第一個世界遺產



談到德國的教堂,最為人熟知的是科隆大教堂,它的精采成就當然非凡,所以才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在德國目前32個世界遺產中,亞琛大教堂(Aachen Cathedral)是第一個被列入名單中的世界遺產,時間是在1978年。原本參觀這座教堂是不在我的計劃裡的,只不過世界遺產的名號誘惑著我,再加上距離科隆只有一小時車程,心癢難耐下,也就臨時決定驅車前往。


藍天白雲看教堂最好了


初見亞琛大教堂


我最喜歡拍窗格的剪影


可惜是逆光,拍不出清楚的外觀


順光的角度

亞琛大教堂為何有如此能耐?因為撇開它的建築本身和藝術成就不說,這裡與歐洲歷史息息相關。西元796年查理曼大帝創立神聖羅馬帝國,下令著名建築師奧多建造亞琛大教堂,往後自936年到1531年,共有30位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在此加冕。光是這樣的紀錄,就足以笑傲稱霸教堂界了。


教堂外的雕刻


巷弄中看哥德式尖塔

現在的歐洲以經濟整合組成歐盟,但「統一歐洲」的夢想並非現在才有,查理曼大帝以「余之帝國憑基督之名再生」的宗教旗幟,為歐洲千年的政教系統開啟頁章。正因為教堂的政治任務,在教堂裡,世俗皇權的光采大過於歌頌上帝的初衷,查理曼大帝死後亦葬於此地。查理曼大帝企圖恢復古羅馬的壯業,可是死後,三個不肖孫子立即各據一方,文化史上把8~10世紀的查理曼大帝這段時期稱為「加洛林王朝」時期,亞琛大教堂就是現存加洛林王朝建築藝術最重要的範例。

亞琛大教堂包括了西正面尖塔、中間八角型主堂、後方的哥德式唱詩席堂。由於在不同時期的建造,也融合了當時最夯的建築風格。最原始的是加洛林式的八角型主堂,日耳曼式圓拱頂為主要特色,用色彩斑斕的石頭砌成,與當時雄霸東方的拜占庭帝國建築藝術分庭抗禮,但卻又可以看到拜占庭風格影響的影子;而14世紀中葉增建的唱詩席堂則又是採哥德式尖塔建築;穹頂上拜占庭風格的馬賽克精雕細貼的壁畫,也同樣讓人瞠目結舌。


拜占庭與加洛琳混搭風


精細的馬賽克拼貼


抬頭望也是風景


高的會讓人抬頭看就掉帽子


哥德式尖塔


哥德式的屋頂重量集中,才能容納這大片瑰麗的彩色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