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5

十鼓鼓時



鼓這個樂器很特別,在音樂演奏時少了它,就像酸辣湯裡沒有放胡椒那般的不對味。節奏感往往帶有振奮、熱情,所以我們常說鼓舞人心,就是這個道理;不過廟裡或祭祀儀式場合的大鼓,卻又給人莊嚴、慎重的感覺。

在台南的十鼓文化園區,是以鼓為主的展示場所。取名「十鼓」,是因為創辦人名叫謝十,父親是道士,從小生長的環境就伴隨法事的鼓聲,在這樣的影響下,自然對鑼鼓樂產生熱忱與執著,3歲開始打鼓,16歲決心以鼓樂為志業,25歲創團迄今依然學習不斷,孜孜不倦樂在其中。而「十」又代表鼓棒的交疊,象徵十方力量的匯集。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鼓當然就對鼓有不同的情感囉!十鼓園區每天上、下午都各有一場鼓秀,由榮獲國內外大小獎項的十鼓擊樂團演出,透過欣賞與近距離的撼動,推廣並培養喜愛鼓的人口。


你問我在哪裡?我當然在拍照囉!為何不打鼓在拍照?咳咳!我承認我的節奏感很差,手跟不上節拍,所以就自暴自棄來拍照,不過來到十鼓一定要自己體會打鼓的樂趣,是種很好的心情發洩!


小朋友打得都比我好!泣….


解說員帶我們認識世界各地不同的鼓,有用蛇皮和蜥蜴皮作的,不知道是不是巫師使用的?


左邊的鼓是傳統牛皮鼓,右邊的是用科技材料製成的鼓,下雨天要戶外表演時,右邊的不怕雨淋,所以通常都是它在表演


這面鼓是十鼓的驕傲,也是最大的一面鼓,可惜被打破了,放在這裡做紀念


祈福館有十面鼓,可以求財、求健康。小朋友打的是姻緣鼓,也太心急了吧!難道現在小孩都這麼早熟嗎?讓我想到IKEA最近的廣告,小帥哥拼命要把抽屜拉壞,好跟小美結婚


園區裡有師父在作鼓,全台灣會作鼓的師傅只剩下六位,而十鼓就有一位。這張水牛皮是從大陸來的,台灣的牛較小,而且牛愈來愈少了。沒想到牛影響到的不僅是農業,連鼓都會受影響


牛皮鋪上鼓桶要靠重力不斷的撐開


解說員說,這張鼓到現在還會長牛毛,有沒有那麼恐怖? 其實是因為毛囊沒有破壞,繼續生長的緣故

說實在話,十鼓本身的藝術成就不用我多說,但這樣一個傑出的藝文團體竟然當初連永續經營的場地都難尋,原本的場地練習時總被鄰居嫌太吵,就算現在租用台糖的土地與廢棄廠房,也實在有點因陋就簡的艱辛,這還是員工們胼手胝足才慢慢形成如今的規模,經費不足連當時鋪草皮也得分批進行,等到演出後有收入才能一步步補齊。


十鼓的地標就是這根高聳的糖廠煙囪。許多行政機關都有嶄新的硬體設施,為什麼我們的表演團體只能在舊糖廠一隅?

在大陸我看過許多大型的藝術表演,除了表演本身有極高的水準,搭配的場地也都十分令人震撼,因為國家了解軟實力的重要,在硬體上傾全力相助。反觀十鼓,雖已成文化園區,但看到演出的場地如水槽劇場,雖說有創意,但也透露出表演團體在硬體上的無奈,畢竟在好的設備下演出,內容感動人心的程度必定是高於千百倍。在大談創意文化產業的當今,是否也該重視硬體的提升?


台糖廠房改建成的餐廳


水槽改建成的劇場

2010/11/14

新港的香很香



看著香煙裊裊,總會感人一種心情穩定的感覺。

廟宇裡香是不能少的東西,藉由香煙徐徐上升,人們相信這是最能把自己的願望與心意傳達給神明或祖先的方式,所以神桌上的香爐香煙終年不斷。而這樣的方式衍伸到文化上,中國人說延續香火,就有代代相傳、子孫不斷的涵意存在。

並非只有佛道教才捻香,只不過香的形式不同。西元前8世紀希臘人有燒木頭或樹脂的習俗,以供奉神明或袪除惡魔;羅馬人先是焚香木,後來引進了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使用;基督教會於公元4世紀開始在聖餐禮上焚香,希望教徒的信願上達於天,又表示聖徒的功業。印度教、日本神道教、猶太教也都有焚香致禮的習俗。


調製的香粉不僅可以做香,香藝園區也發展出令人拍案叫絕的創意,做成三牲,直接燒給神明與祖先,不過誰捨得燒咧?


這個更可愛了,買回去不是宗教用途,而是變成了擺飾

不過我們熟悉的線香,這個看來不起眼的東西怎麼來的呢?走一趟嘉義新港的「香藝文化園區」便知分曉,這也是全國第一座以「香」為主題的產業文化館,保留傳統製造祭祀用香的工藝技術,並擴展香藝的文化內涵,將傳統產業蛻變成一座兼具在地性、產業性、文化性、知識性以及教育性融合、產業與休閒的園區。

【好消息】
即日起至99/12/31止,只要列印我的報導造訪新港香藝文化園區,就可享免費參觀及導覽服務,在園區消費可享八折優惠(展售區、民宿、餐廳(合菜除外))
*新港香藝文化館TEL:05-3747899 FAX:05-3747897


據說是全世界最大的肉桂捲,食材的香也是吸引人,香味是用聞的,所以壓克力板上都有鑽孔,讓大家「品香」


製香前的準備工作繁雜,首先要準備細長竹籤,這是香的脊椎骨,但又必須能能完全燃燒,通常選用桂竹來做


鋪在外面的香粉,有別於大陸有害人體的化學性粉,香藝園區以香辛類中草藥、肖楠、柏木、檀香及沉香等材料混合製成。還需要把香粉用篩子篩過,才不會結成丸。


開始製香了,首先先將香芯沾水,使其能搓上黏粉。黏粉多半由楠木樹皮製作,沾到水會自然產生黏性,使香粉均勻的附著在香枝上。


再來是展香和掄香,這是最精采華麗的部份,簡直就是一場技藝純熟的表演。師傅將浸水後的香枝,展開成扇型使香枝分開,再將香料粉撒於香枝上,用雙手手掌將香做圓形的轉動,使每支香均勻的黏附上香料粉。並藉由展開成扇型時將其分開,將有瑕疵的香挑出。說來簡單,做來相信並不容易,遮些師傅可都是有二、三十年的製香經驗了。


將製好的線香均勻交錯晾在香架上,以利通風與日曬讓香均勻晾至七成乾。晾香至七成乾後將香收起,在香腳的部份浸染紅色染料,將香腳染成紅色。將染好香腳的香重新晾開在香架上,曝曬至完全乾燥後,即成天然健康安心香品。


園區裡的燈罩也是用線香製作,十分巧緻,這可是得過創意設計的大獎呢!


沒想到香有如此多的學問。陳董坐在仿宋朝進行香道的家具上跟我們分享他的願景,他希望將來文化園區能夠讓大家靜下心來,有老師帶大家品香,重現香道文化

2010/11/08

板頭社區隨便逛



板頭社區的驚艷,在於在社區裡走動,隨處可發現驚喜,而並不是只侷限在工藝園區裡。這其中最大幅的剪黏作品中就是在河堤旁的大苦楝樹。

河堤灰撲撲的牆便是畫布,結合了社區最在行的剪黏與交趾陶藝術創作,以一棵巨大苦楝呈現春花、夏葉、秋果、冬枝的四季意象。春花、秋果都以另行訂製的大碗公為材料,這部份就使用了二萬多個碗公;夏葉得另行燒製瓦片,打造靈動的綠葉,突顯夏季的生命力;而樹幹、樹枝則是陳忠正理事長與藝師四處蒐集酒甕,由於酒甕來自各地,顏色不同,因此苦楝枝幹也看得出深淺層次。在完成這幅創作後,社區居民似乎作上了癮,再接再厲又做了一幅山芙蓉的作品,也同樣精彩。


蔓延在堤防牆上的大型剪黏作品:苦楝樹,呈現四季的不同感覺


找找看!樹上還有栩栩如生的昆蟲、飛鳥,為苦楝再添生命力


一朵朵的花耗費許多人的創意與精力


山芙蓉作品也讓人驚艷,又是另一種不同的風貌

堤防旁有座長878公尺的復興鐵橋,這是以前台糖小火車的通路,銜接新港與北港兩地,建於1911年,明年剛好滿一百歲生日,也是目前糖鐵火車保留下來最長的鐵橋,只可惜火車不再出現,留下的只有當地人童年時甜甜的回憶。社區的地圖與入口意象當然更不用說全部都是以剪黏與交趾陶呈現,在這個稻穗金黃飽滿的季節,暖洋洋的陽光使得社區的戶外作品也都光澤可人。


復興鐵橋連接雲林與嘉義,也是板頭社區的共同記憶


舊的糖鐵車站


堤防邊的植栽,原本這區都是雜草叢生,在社區營造後才又重新活過來


植栽枯死後,理事長覺得很可惜,於是在樹幹外再鋪上馬賽克,反而成為農村意象


有村夫當然也有村婦


地圖也是用剪黏概念拼貼而成,十分有立體感


農村生活當然少不了牛,連牛也是五彩拼貼的


從夾著剪黏作品的壓克力窗望出去,金黃色的稻穗與剪黏交織成虛與實的景象


在嘉南大圳上的小堤防也有逗趣的圖案,理事長驕傲的說:「我們的圖案都是可以互動的!」


兒時記趣鮮活的出現在牆上


逛累了在板頭阿兄的店裡點個甜品來吃,冷熱皆有


冰的銀耳紅棗湯


熱的綠豆饌,加上油條的吃法,倒是第一次嘗試,滋味很不賴

2010/11/06

北京清華大學



創建於1911年的清華大學,算是頗有歷史的老學校。最初是清朝政府利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所建立留美預備學校,自1925年始設大學部。我雖不是清華的校友,但與近代中國命運休戚與共的校園,卻是我此次北京行想造訪的景點之一。


清大的學生宿舍

清華大學的校園十分大,我一直覺得大學教育除了來自於課堂中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環境的陶冶。清華得天獨厚,現址清華園原本是清朝道光帝賜其第五子惇親王奕誴之賜園。金秋北京,路旁的銀杏都黃了,沿途望去十分詩意。而校園裡的近春園,原為咸豐皇帝做皇子時的舊居,原屬圓明園的一部份,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近春園得以倖免。雖逃過一劫,但同治年間擬重修圓明園,便拆毀近春園,將石材用於圓明園的修繕。但重修圓明園計劃因清朝國力式微始終未完成,近春園淪為荒園達120餘年,直到1913年近春園併入清華大學校區。


校園裡的金秋銀杏黃的煞人


這樣的校園漫步十分詩意


萬泉河邊的爬牆虎也已變紅,宣告秋的來臨

如今的近春園乃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而出名。「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象籠著輕紗的夢。」多麼美的詞句,可惜在這個季節荷塘徒留過季枯黃的荷梗,只留下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印象。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到的時候是荷塘霧色


荷塘另一景


與帶我們進清大,在京都認識的清華學生陳韻在近春園遺址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