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8

一有時間就要去旅行
分類:旅行生活

兩週前才臨時湊到的四天假,我又開始不安於室了。考量到機票價格與距離遠近,我們選擇新加坡去走走。

跟幾位朋友提起,他們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看著我,「這不太像你會去的地方耶!」上次去新加坡是七年前的事了,跟著公司員工旅遊的旅行團,確實不好玩。但近幾年來,隨著旅行經驗的累積,我已經能在不同地方發現樂趣,所以,我打算再給新加坡一次機會,去繪製自己的旅行地圖。

四晚的住宿,打算循序漸進,從機場、背包客旅館到時尚旅館,都來體驗一下。新加坡樟宜機場一直是被背包客評選最好睡的機場之一,我們抵達新加坡已是晚上11點多,不想花計程車錢進市區,於是打算睡上一晚;背包客旅館看來不錯,一晚一人只要台幣360元,相當平價,還能接觸世界各地的旅者;而位在牛車水(中國城)的Hotel 1929,是將古房子改建的意識時尚旅館,舊瓶裝新酒,應該有著不同的風情。回來後再跟各位報告心得。

2006/06/27

馬不停蹄媒體團
分類:旅行生活



上週跟了一個媒體團,幫某家雜誌社採訪,主題是農委會在暑假期間舉辦的「農村兒童夏令營」,媒體團考察的地點在宜蘭。我們十數家平面媒體從新啟用的雪山隧道來到宜蘭,進行兩天一夜的考察採訪之旅。

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樣真好,可以免費吃喝玩樂,不管走到哪裡又都是貴賓級待遇。我參加過數次媒體團,國內外都有,但我發誓,參加媒體團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般輕鬆,因為有工作在身,非但心情戰戰兢兢,深怕漏過哪個重要細節,每個地點也都是走馬看花,像蜻蜓點水般的晃過,無法和當地人有所深談,往往匆忙間只能交換名片,事後再以電話採訪補足。因為是安排的,所以每家媒體早訪的景點、拍出來的照片與所用的模特兒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短短兩三個月內,這樣的訊息可能會似曾相識的不斷重複在不同媒體上。

因為這次主題是「兒童」,主辦單位很貼心的找了兩位小朋友當模特兒,來配合畫面的需要。這兩位小朋友可愛又專業,在大人們都已經快被毒辣太陽曬到抓狂的情況下,還能露出微笑,實在不簡單。不過我們也笑說,這一次的經驗過後,她們大概就會放棄長大當模特兒的願望,因為看來光鮮亮麗,但實在辛苦啊!各行各業都有不足為人道的辛苦一面,而人們往往只看到好的那一面。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得了便宜又賣乖,但說實在話,我還是喜歡自己選擇想去的地方,自己規劃行程,體驗內容絕對是獨特的,再依據各家媒體需要與自己的材料,企劃不同類型報導主題,最後刊登出來才是真正的成就感。

之所以會不定期參加媒體團的最主要目的,其實是希望能夠接觸線上記者朋友們,有些熟識有些陌生。熟識的敘敘舊,了解一下目前旅遊版面的生態;陌生的交朋友,更能夠激發自己的寫作題材與靈感。


行程剛開始,小朋友的笑容當然燦爛。


第二天,小朋友累了,記者也累了,但還是得把工作做好。


工作情景。要拍出好的照片還得打光,辛苦喔!


暑氣逼人,連大人都受不了,更何況是小朋友。

2006/06/26

恆河邊的馬殺雞
分類:印度



來到印度的恆河邊,所有靠這條河吃飯的人都會到你面前推銷自己的服務或產品,按摩就是隨處可見的一項服務。

我剛在恆河邊站定,這位仁兄的手就搭上我的肩。與其說是我心甘情願的讓他按摩,不如說他是霸王硬上弓來得更恰當。其實在多天所累積的疲勞後,按摩真的是具有有吸引力的,再加上馬一節只要10盧比(約台幣8元),實在便宜,因此也只有無條件投降了。

說實在話,一分價錢一分貨,這位師傅的手勁不錯,可惜似乎沒按對位置,無法讓人通體舒暢,但就這麼在印度教聖地的恆河邊露天按摩,倒也是開天闢地頭一遭,是個全新的體驗。

2006/06/21

蒙兀兒帝國的榮光
分類:印度



位在南亞的印度,近幾年來在經濟上的蓬勃發展,受到全世界的矚目。而我們對這個國家的印象,除了逐漸躍起的經濟成就外,多半是摻雜著神秘氣氛加上異文化的文明古國。事實上,印度是個極度「複雜」的國家,這反映在宗教、文化、語言、人種等不同的多元面向上。多樣的面貌,亦成為印度發展觀光的利器,每年皆有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一睹這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國的風情萬種。

印度古代建築絕對是吸引觀光的重要項目之一。印度建築一如其文化上的多樣性,融合了佛教、印度教及伊斯蘭教的精華,尤其從西元16世紀初至19世紀中葉,印度被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兀兒(Mughal)帝國所統治,這個帶有蒙古成吉思汗後裔血統的民族,在藝術與建築成就上,綻放了璀璨無比的光彩。由於歷代君主對異教並不排斥,所以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等等都對文化產成潛移默化,再加上中亞與波斯的影響,形成有別於其他伊斯蘭建築的「蒙兀兒」風格。

在伊斯蘭教義中,除了真主阿拉,不能崇拜其他神明,甚至連陵墓也不能參拜,但在蒙兀兒建築中,反而都是以陵墓建築最為出色,也看得出與當地文化結合後重新解釋的文化變遷。在印度,伊斯蘭教徒僅僅只有12﹪,所佔的比例並不高,但這樣的歷史交會,使得今日印度北部,能夠看到帝國留下來的偉大建築,也延續影響了今日印度的建築風格。


有「小泰姬瑪哈」之稱的的胡馬庸陵。

蒙兀兒帝國的第二任皇帝胡馬庸(Humayun)確立了蒙兀兒式建築的形式,在現今首都德里的胡馬庸墓是象徵之作。墓陵由取材方便且易於雕刻的紅色砂岩所打造,所有設計都與數字「四」有關,因為「四」在蒙兀兒文化中代表神聖與平和,包括四分的花園、四座小圓塔等,都呈現出一種對稱均衡的美感。洋蔥頭圓頂、雙拱門、水流渠道以及四周所裝飾的花紋或雕刻,樣式比較簡樸粗獷,這都是早期以原色爲主的蒙兀兒風格,陵墓整體也成爲後期建造陵墓的典範。最著名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泰姬瑪哈陵,在設計上便是以此墓為藍圖,因此胡馬庸墓又有「小泰姬瑪哈」之稱。不過兩者不同的是,泰姬瑪哈陵(Taj Mahal)放棄傳統的紅色砂岩,改採大量白色大理石以及精準琢磨的鑲嵌彩色瓷磚、寶石或鏡片的工藝技術,與樸實的早期風格大相逕庭,是後期蒙兀兒建築的代表。

蒙兀兒風格到了第三任皇帝阿卡巴大帝(Akbar)時更被發揚光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便是阿格拉堡(Agra Fort),這座巨大的建築,同樣用紅色砂岩為主體材料。最初的阿格拉堡同時肩負有防禦敵人的功能,所以有著高大的城門城牆和圍繞城牆的護城河。

阿格拉堡內的建築歷經三代皇帝的整建,風格殊異。第四任皇帝迦亨基所興建的迦亨基宮(Jehangir's Palace),融合印度和波斯建築特色,同樣使用紅色砂岩。而到了第五任皇帝沙賈罕(Shah Jahan)時,他拆除阿格拉堡內部分看來厚重呆板的紅砂岩建築,改以更高級的白色大理石作為建築材料,興建包括公眾大廳(Diwan-I-Am)及珍珠清真寺(Moti Masjid)等建築。在這個時期,沙賈罕為了紀念他過世的愛妻穆塔茲而建造的泰姬瑪哈陵,更是蒙兀兒建築的精華與顛峰。


阿格拉堡內的公眾大廳,是接見臣民之所。


珍珠清真寺。

泰姬瑪哈陵與阿格拉堡這兩座經典建築僅隔著一條雅穆納河對望。沙賈罕在1631年下令興建泰姬瑪哈陵,大約與法國凡爾賽宮、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同在一時期,前後共花了22年的時間,動員了無數人力與金錢,完工後,蒙兀兒帝國的元氣也隨之大傷。

泰姬瑪哈陵主體以沙賈罕最愛的純白大理石砌建。出入門型皆採典型的伊斯蘭教穹頂,象徵著伊斯蘭教的宇宙觀。正門頂端前後各有11個白色小圓頂,每個圓頂象徵一年,恰好是建造泰姬瑪哈陵所花的時間。陵墓內涵蓋了前庭、正門、蒙兀兒花園、水道、噴水池、陵墓主體和左右兩座清真寺,格局完整對稱,「四」的概念也融合在建築理念中。


從前門的穹頂看泰姬瑪哈,呈現和諧對稱的美感。


泰姬瑪哈陵的入口大門,有著精緻的鑲嵌和鏤空雕刻。

從遠處看泰姬瑪哈陵,彷彿是無暇的純白,但隨著距離慢慢靠近,才發現驚艷之處。伊斯蘭教中禁止偶像崇拜,因此陵墓上的裝飾多半是以幾何圖形與花草植物圖案為主,白色的大理石上,鑲嵌了從各地運送而來的寶石,就像是一體成型的,十分磨合,摸起來光滑平整,很難觸碰的出接縫之處。就算沒有鑲嵌,也有直接在大理石上的雕刻,同樣是巧奪天工,透過凹凸光線照射的明暗,來顯現立體層次之感;連陵墓主體正門門扉上的裝飾可蘭經文,也考慮到視覺的遠近效果,上面字體比下面大,當人們抬頭由下往上看時,就會有著都是大小相同的錯覺,令人讚嘆當時的工藝思考與水準。


傳統鑲嵌工藝被保留下來,成為生活上可使用的美學。圖為大理石小桌墊。


沙賈罕晚年被兒子歐朗傑伯囚禁在阿格拉堡。原本還想蓋一座和白色泰姬瑪哈陵如出一轍的黑色陵墓,作為自己身後的安厝之處,但結果只能從阿格拉堡遙望泰姬瑪哈陵,思念愛妻,抑鬱而終。沙賈罕在建築藝術上因為堅貞的感情而創造出曠世巨作,但在政治上,卻如同大部分好大喜功的國王一樣,不可避免的成為國力消長分水嶺。

我站在阿格拉堡的窗戶邊,試著以當年沙賈罕的角度觀看泰姬瑪哈陵。不過我永遠無法是他,只能從這些充滿文化和藝術價值的建築遺産中,尋找更多的創作靈感,使得世代相傳的藝術風華能夠綿延不絕。

【刊登於2006年5月號雅砌雜誌】


當年的沙賈罕從這個窗子遙望泰姬瑪哈陵,心中不知是何種感觸?

2006/06/19

萬象寮國10:在寮國吃一天
分類:寮國



人終日忙碌,說穿了就是為著三餐而忙,有時難免有著為生而吃的無奈,但在中南半島寮國古都龍坡邦(Luang Prabang)緩慢的生活節奏之下,雖同樣是照三餐定食,卻對吃飯這件事有了不同的體會。

寮國人日常生活所食,雖然稱不上自成一方菜系,甚至有時以我們眼光看來還略嫌寒酸,但就像寮國給人的純樸自然感覺一般,料理雖簡單,但進入口中細細咀嚼,卻愈能吃出食物原味,這倒與近幾年風行的「慢食」精神不謀而合。

在古都閒散的一天,可以從一根法國麵包開始。由於受到法國殖民文化的影響,連歐風象徵的法國麵包也融入寮國飲食文化,但寮國人並非照單全收,而是加上改良的創意吃法,舉凡純加煉乳、各式果醬、巧克力醬的甜式口味,或者是加上起士、烤肉、黃瓜等食材的鹹式風格,多樣的變化,我想大概也會讓每天啃麵包的法國人大為讚嘆並且始料未及,當真是「法學為體,寮學為用」,重點是口味竟然沒有一點扞格。再配上一杯不加糖不加奶精,只用煉乳調和,喝來有濃厚炭焙風味的寮式咖啡,就是一頓神清氣爽的早餐。

東南亞的中午,多半烈日當空,高溫令人食慾不振,如同東南亞其他國家,以米作成,吃來順口滑溜的粿類,比吃乾巴巴的米飯,更是最佳拍檔,也是主食之一。只不過這裡不似泰國大碗裝小量,往往端上來是豪氣盛滿,吃時再利用高湯餘熱將附贈的滿滿一盤各式香料菜蔬攪和其中,擠上半粒小酸檸,清淡而不油膩。看似製作簡單的料理,但就像台灣的切仔麵一樣,不同攤的巧妙美味也相異其趣,有時湯中浮著些許的油蔥,也讓人在異鄉品嚐到家鄉的熟悉滋味。

夜幕低垂,微風徐徐,正是找家餐廳,大啖寮國傳統食物的最佳時刻。寮國亦是稻米主食區,但和台灣不同的是,糯米才是餐桌上的主角。糯米多半放在小竹簍中端上桌,並不是餐廳的噱頭,一般人家也是如此,因為既可以保持濕潤,避免乾硬,又有一股淡淡竹香。用餐時以右手捏成一顆顆剛好送入口中的飯團,再搭配以煮和烤居多的菜色,蘸著煮物的湯汁,或就著烤肉烤魚,喝著寮國自己生產的啤酒,大瓶玻璃瓶裝售價才8000kip(大約24元台幣),物美價廉,就是酒足飯飽又具特色的一餐。

若是嘴饞,晚上的夜市也有小吃讓你塞牙縫,魚露沾烤糯米棒、油炸小點、炸春捲等等都是可以邊走邊吃的選擇。若想找個地方坐下,路邊的Buffet,裝滿一個盤子16元台幣,十數種的菜色,也是豐富的第四餐,看外國人趨之若鶩的樣子,就別擔心衛生的問題,安啦!

【刊登於6月13日中國時報旅遊版】


成排的法國麵包,最令人大開眼界的是後面成排的各式配料,十足寮式風格。


正餐吃糯米,連小吃也還是離不開糯米。加魚露烤過的糯米團,吃起來有肉鬆的味道。


路邊的寮式自助餐,菜色鮮豔且味道不錯,連老外都抵擋不住誘惑。


炸過的春捲。


煮粿條吃起來有家鄉的味道,加入大量青蔬,營養滿分,胃口也大開。


寮國菜簡單樸實,炒碎肉加上糯米飯就是一餐,細細咀嚼,也頗有滋味。來罐啤酒更是享受。

2006/06/15

演講:希臘自助旅行
分類:旅行生活



還沒來到希臘前,印象可能僅限於神話故事中那些漫天飛舞,和人類一樣有著七情六慾的諸神,以及那片海天一色、乾淨純潔的海洋印象。

未知總是使旅行者感到興趣,就算早已經在書本及照片中,先行用想像當畫筆,勾勒出一點模糊的輪廓,但當真來到希臘,發現眼前所見,都能幾近吻合時,那份親臨現場的欣喜與悸動,是怎麼樣也忘不了的。

木馬將在6月21日(三)晚上7點到9點,於中華民國保護世界遺產協會分享如何在希臘自助旅行,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前來(本場次為收費,詳情請見網頁說明,活動查詢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35號4樓之2
交通:捷運(藍線):善導寺站 → 6號出口 → 紹興北街口左轉 → 步行1分
鐘 → 35號4樓

2006/06/13

再見黑頭仔
分類:台灣



兩年半不見了!再度看著CK124黑亮的外裝,不斷吞雲吐霧發出宏亮尖銳的汽笛聲,只有一個「爽」字可以形容,感動到有點盈眶。

6月10日上午十點,來到松山火車站,要搭乘的班次不是莒光,也不是自強,而是蒸氣火車。你沒聽錯,為了慶祝台灣鐵路119週年,鐵道文化協會舉辦了搭乘蒸氣火車活動。從松山到平溪線的菁桐,175個位置一下子就銷售一空,我也幸運的搶到兩張票。

打從認識火車開始,對火車的印象就是冒著煙的火車頭拖引著長長列車,伴隨著那不時發出的拉長噗噗汽笛聲,載著遊子回到或是離開故鄉。所以不只喜歡它那油黑發亮、厚重結實的造型,更因為在它烏黑的煙塵裡嗅到濃濃的鄉愁。

日本佔據台灣前,台灣已有八輛蒸汽火車頭,除了第三、四、五號車沒有名字外,每輛都有響亮而貼切的名字:一號「騰雲號」、二號「御風號」、六號「掣電號」、七號「超塵號」、八號「攝景號」,每一個貼切的名字不僅滿足了當時人們對於移動速度進步的期待,而且有種讓人振翅欲飛的感覺。這些原因的堆積,更讓我對蒸汽火車頭心神嚮往之。

看到列車遠遠的冒煙,大家就開始目迎它,熱切的眼神像是看一位超級巨星。停靠月台後,驚艷聲更是此起彼落。列車的編列是:CK124蒸氣車頭、四節「小叮噹」客車、運煤車、柴油機車頭。為了怕這輛古董半路「剉」起來,有輛柴油車頭在後面助一臂之力是必要的,也減輕它的負擔。駕駛員也人來瘋,鳴笛長又多,我身旁的小朋友,十分起勁的喊著「再來一次」。蒸氣與煤煙像是搖頭丸,煙霧瀰漫中,似乎都還能看到大家興奮的表情。

CK 124乃1936年由日本人製造,行駛於集集線與淡水線,1979年功成身退,是台灣目前兩輛還能動的蒸氣火車頭之一(另一輛為CK101)。這次搭配的DR2050型「小叮噹」客車,原本專門行駛762mm軌距的花東線,後來花東線改為和西部幹線一樣的1067mm軌距後,台鐵將它軌距也加大,但車身大小不變,所以乍看和平快車沒啥兩樣,但進去才知道走道是很狹窄的,跑起來叮咚的搖晃,再加上藍色車身,所以被取名為「小叮噹」

火車開動後,沿途幾個停靠會車的站,聞風而至的鐵道迷,早已等待多時,紛紛拿起相機拍照,而在月台上候車的民眾,臉上表情從「見鬼了」的驚訝,再到一臉欣羨的眼神,讓搭上這班車的人都有一種小小的驕傲;沿途拍攝火車最好的地點,也都可見穿著雨衣,架好腳架的攝影者;而火車經過十分老街時,兩旁的居民更是拼命向我們揮手打招呼,似乎也感染了這樣的氣氛。

我喜歡坐窗戶可以拉起的平快車,拉開窗戶,我可以感受到窗外的溫度,與移動的景物人們似乎有了連結。讓風徐徐吹過,身處這個時代的雜穢,也彷彿拋至九霄雲外。

CK124的露臉紀錄,下次應該還有機會。
· 2003.08.03 「浪漫七夕、鐵道傳情」活動(動態展示,區間為車埕至集集)
· 2003.11.08 山佳車站啟用百週年紀念活動(動態展示,區間為樹林至山佳)
· 2004.09.25 斗六-臺南間通車百週年紀念活動(動態展示,區間為隆田至臺南)
· 2005.05.15 豐原-臺中間通車百週年紀念活動(動態展示,區間為臺中至豐原)
· 2005.06.07 二水-豐原間通車百週年紀念活動(動態展示,區間為二水至豐原)
· 2005.11.05 臺中車站修復工程竣工(靜態展示於臺中車站)


停靠在松山站月台的蒸氣火車鳴笛、排氣,感動捏!


來張黑白的,是不是更有懷舊感覺?


覺得也能在駕駛臉上看到一種榮譽感。


狹窄的「小叮噹」內部。


火車過山洞囉!


在三貂嶺會平溪線火車,覺得車上的乘客都羨慕的看著我們呢!


經過十分老街,居民熱情的揮手。


孩子看著窗外景色,編織許多關於旅行的夢想。

2006/06/12

春遊江南4:米行大街長干里
分類:中國



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李白遊金陵時,寫下這首以女子自述口吻,抒發對遠行經商丈夫懷念之情的詩句。這首國中課本裡頭列為必背的篇章,我卻從來也沒想到,故事發生的背景竟然就是老家區域範圍。

長約莫兩百多公尺的雨花路,往北走到底便碰到外秦淮河,過了上頭的長干橋就是中華門,而從長干橋至雨花臺一帶,便是李白於詩中提到的長干里。外秦淮河近長江,有水利漕運之便,因此從六朝以來,就是南京城的糧米主要交易地。來自長江中上游的米船在此集散,旺盛的人氣使得這裏成爲南京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雨花路上米行櫛比鱗次,酒樓茶館密布。父親說,小時候家裡附近盡是茶館,他還記得的「老萬全」、「悅來」等老字號在當時都是門庭若市,他也曾經在那裡喝過茶,不過我們問了問這條街上的老居民,他們說:很多茶館在解放後沒多久就都紛紛停業了。

父親也許不知道的是,雨花路正因為糧米生意的繁榮,在1930年代之前還叫做「米行大街」,直到後來米市沒落,才改了名字。父親跟我說,我的伯公經營的生意便是在外秦淮河邊,類似今日碼頭工會理事長的角色,在這龍蛇雜處的地方,角色亦正亦邪,但也人脈亨通,因此當上了市議員。我的祖父是「紅帽子」,做的是火車站搬運工人的工頭,兄弟倆都是靠交通運輸發達掙飯吃,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物流業」。

以古代城牆的地域角度來看,雨花路算是城外,進了中華門,才是進得城內。父親說:他還記得小時候中華門都有日本憲兵駐守,要經過城門都得排隊搜身才准放行。城內管理得緊,食物都有配給,冬天的時候,家裡的長輩就把米縫在棉襖裡,叫父親夾帶去給城內的親戚。還好日本憲兵對小孩子搜查不嚴格,有時還會拿糖果給父親吃,否則我今天大概就無法敲鍵盤來紀錄這一段了。


米行大街的繁華,如今只剩下寥寥幾間糧食行。


雨花路兩邊就是詩人筆下的長干里。


中華城門外就是外秦淮河,以往的運槽之地。


長干橋。父親說,逃難時已被炸斷,這是後來重建的。

2006/06/09

春遊江南3:南京雨花路125號
分類:中國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

這次江南旅行,最主要是帶父親回南京老家看看。雖然近年與大陸親人有保持電話聯繫,卻始終沒回去過,這牽涉到連我也說不清楚的家族恩怨情結。離家58年,父親嘴上雲淡風清,但我知道他是想家的。

南京老家在雨花臺前的雨花路98號,這個門牌號碼是逃難前的老家地址,父親記得一清二楚,對於小時候的事也是歷歷在目,如數家珍,反倒是眼下要說的話,可能打個岔就什麼也不記得了。這也許是父親日漸年老的表徵,也讓這幾年來多半安排自己旅行的我,想要儘快完成父親的這份願望。

我們在雨花路來回遊走,雖是整排沒拆的老房子,但也歷經滄海桑田,昔日的景象不再。今日的雨花路98號已不是當年的老家,父親一時也難以辨認出座落何處。

正當準備放棄之時,我們隨意找了個商店外的大娘詢問,看是否能找出蛛絲馬跡。沒想到得來全不費工夫,認識我們家人的大娘指著身後的房子,這就是我們的老家。現在的號碼:雨花路125號。


終於找到了

老家外觀被招牌遮擋住,從縫隙間看不出以前的氣派。據父親說,因為以前伯公是南京市第一屆市議員,所以房子在當時算是大戶人家,家中的電話是當時整條街上唯一的一具;小時候嬉戲的大院子,走進去一看,變成小隔間的大雜院,擁擠不堪的住著許多戶人家,父親說:真是相見不如懷念。


據父親說,老家以前長的就像這樣,在當時已是很氣派的了。


這是老家的現今模樣,外頭已砌上一層水泥,將原本面貌遮住。


原本是大院子,現在擠滿了人家。

繞到老家後面,父親印象深刻的那口井還隱身在巷弄間,我們的出現引來了街坊鄰居的騷動,雖沒有「老鄉對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情景,但也不免互嘆人事全非。在鄰居中還有一位父親唸「報恩寺小學」低兩屆的學妹,當時都是懵懂未知的小毛頭,如今再見,當真是鄉音無改鬢毛衰。

在交談中聽說今年底這整塊區域大概就要拆除了,還好我們早了一步,否則父親永遠只能從記憶裡尋找老家的影子,而我也只能從他的口述中猜想老家的模樣。


唯一沒變的是後巷的那口老井,至今還在使用。


光緒年間的老井。

2006/06/07

擺渡人之歌
分類:印度



來到印度瓦拉那西的恆河邊,很容易就會被在河邊兜攬生意的船夫詢問:「你要不要坐船?」

其實遊客來到這裡,不管是印度本地人還是外國人,每個人最主要的目的都是想觀看這個被印度教徒視為聖地的地方。除了靠自己的雙腳沿著河岸深入了解外,大部分也都會包一艘船,以不同的角度瀏覽河邊正在進行的活動。所以這些擺渡人的生意應該不算太難做。

但是,以此維生的船夫也不在少數,再加上就算遊客再多,一天所划的趟數也是有限,靠人力擺槳的木船,終究無法造就富可敵國的船業大王。坐在船上,不僅被岸上的一舉一動吸引,面前黝黑的擺渡人也牽引著我的視線。

回到岸上,擺渡人不休息,試圖在多如恆河沙的遊客中,找到下一趟的溫飽。

2006/06/06

推薦演講:被戰爭隱沒的瑰寶--以色列、約旦
分類:旅行生活


耶路撒冷哭牆。圖片來源:http://www.luckup.net/m0512/ca79968.htm

千萬不要被「老」這個字嚇到!事實上,老王是個「害羞」的女孩,去年原本要去突尼西亞的她,很有緣分的在網路上找到我,結果因為太「害羞」,所以放棄去突尼西亞的計劃,但在我的積極慫恿下,選擇了約旦和以色列(可惡!我自己都還沒去過呢!),很有收穫的回來了。這周六她將在V1492旅行與閱讀俱樂部與大家分享這次的經驗,在此幫忙打廣告,因為畢竟我也要負點責任,哈哈!相信一定精采可期,千萬不要錯過!不然人太少,「害羞」的老王不會現身的。這可不是「老王」賣瓜,而是「老馬」識途!

主講人:老王
時間:2006/6/10 星期六 14:00-15:30
地點:V1492旅行與閱讀俱樂部
地址:台北市青田街12號1樓(湛盧咖啡廳樓下)

部落客水瓶子也發起一項好玩的活動,只要勾選最喜歡最想去的三個城市,列印出來後,當日演講完畢拿給老王,就會送您精美的小禮物!快喔!前往活動

2006/06/05

可以殺價的罰單
分類:斯洛伐克



我們開車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的舊城區開車繞啊繞的,想要找一個停車位,去買我們的晚餐,似乎要在寸土寸金的市區找車位,是全世界大都市都會碰到的難題,特別又是對一個首次造訪的外國人。

好不容易找到個空位,停好了車,飽餐回來之後,發現車輪被上鎖了。心中暗自叫苦,明明地上就是停車格,為何還被上鎖呢?拿起擋風玻璃上寫著天書的罰單(因為全是斯洛伐克文,一個字也看不懂),找家會說英文好心的商店,幫我打電話叫警察來開鎖。

原來這個有畫×的停車格,是私人停車位,並非公共停車位,必須要有證明才能停車。警察開著小警車迅速趕到,開了鎖之後,要跟我們收罰款:2000克朗(大約和台幣等值)。

我們苦聲哀求,這是我們到斯洛伐克的第一天,根本不懂這裡的遊戲規則,這樣實在太冤枉,請大人有大量,放我們一馬。不懂英文的年輕警察檢查了我們的護照,證實我們所言不假。「1000克朗」,沒想到還能殺價的。

「We are poor students!」一旁的女性友人使出ㄋㄞ功,說我們多麼期待有個完美的斯洛伐克假期,希望能有個好的開始,並拿出我們的旅館住宿證明,證明我們是為了省錢住便宜旅館的背包客,向他們誘之以ㄋㄞ並動之以情。警察先生再度減價到500克朗,友人再度發功,拼命稱讚他的為人,最後拗不過我們,揮了揮手,微笑叫我們離開。

從2000元到一毛錢都不必付,這是一次好經驗,也學習到碰到類似這樣的情況,認錯是一定要的,姿態放軟才能尋求斡旋的空間,當然最好是不要違規,否則下次不知道是否還有這樣僥倖的運氣。

2006/06/02

路邊小教堂
分類:希臘



愛琴海希臘向來以藍白相間的教堂聞名,一幅幅教堂與大海相伴的照片,都是旅人記憶中最美麗的收藏。

但是除了這些旅人忙著獵取的特色教堂外,在希臘,不管是在小島還是在大陸,路邊都會不定點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小教堂,有的大小像台灣鄉間田埂上不起眼的小土地公廟,有的則是如郵箱大小,看似鐵片搭建的違章建築。

我以為希臘人信仰宗教也跟台灣人一樣,到了「三步一宮,五步一廟」的地步。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有人在此車禍意外喪生,家屬就在車禍地點蓋了這樣的小教堂,不但在裡面放張照片表示紀念與追悼,更多了提醒駕駛小心的意外效果。而從教堂前花朵的新鮮程度,也可以看出家人對往生者的思念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