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突尼西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突尼西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3/04

清真寺的母女



當我在聖城開羅安的大清真寺看到這對母女,做出拍照的請求時,她們絲毫沒有猶豫,愉悅接受我的邀請。

我有點訝異,因為對於阿拉伯婦女的輪廓,一直停留在保守傳統的刻板印象中。結過婚的婦女必須頭罩面紗,以免被丈夫以外的其他男子看見真面目,社會對於婦女也有極為嚴格的規範與束縛,甚至要拍照,也得經過丈夫的允許,否則極易引起紛爭。

雖然突尼西亞也是伊斯蘭國家,但女性的地位和男性基本上是平等的,市區電車司機也有女性駕駛員,在街頭也能看見穿細肩帶,身材火辣的妙齡女子。

但畢竟這是在莊嚴的清真寺中,母親依舊一身伊斯蘭長袍,但神情顯然少了拘束與緊張,而伊斯蘭新世代的女兒,則是花上衣搭配帥氣的牛仔褲,緊抿的嘴唇透露著堅毅與自我主張。

2011/03/03

沙丘旅者



駱駝正不疾不徐地走在沙丘的稜線上。這些細如粉末的沙粒,由於日照強烈,水分蒸發快速,若是用手掌捧起,就像水流汩汩往下,乾燥的在手中竟不留一滴一粒。事實上,這樣的沙丘,在橫跨十個國家,廣袤無垠的撒哈拉沙漠中,面積不到十分之一,更多的是礫石遍地與山脈橫亙,但這少數卻構成大多數人們的撒哈拉印象。

觀光客千里迢迢來到這裡騎著駱駝,想尋找一絲對沙漠的憧憬與浪漫。他們也許不知道,眼前溫馴柔順的沙丘,也許下一秒鐘就會掀起風暴,然後又歸於一片寧靜太平。

快走吧!有人說一步一腳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但回頭看駱駝烙在沙中的蹄印,瞬間就已無痕,更遑論千百年前的沙漠商旅。誰也說不準待會兒吹來的風,又會將沙丘變成什麼樣的面貌。

2008/05/02

電視馬賽克,OUT;建築馬賽克,IN



電視或電影銀幕上打出的一格格馬賽克,常常讓人扼腕,罵聲連連,因為許多精采的畫面就此錯過;但建築上的馬賽克,反而藉由一個個的小瓷磚,拼湊出一幅幅清晰又精緻,讓人驚艷不已的藝術品。

馬賽克(Mosaics)是用小石子、貝殼、磁磚甚至玻璃片等色彩多樣的素材,拼貼在牆壁或是地板上的裝飾表現技法。最早將馬賽克使用在建築上的是蘇美人,而到了希臘時期技術已經純熟,真正將馬賽克發揚光大的是在羅馬時期,不僅是公共建築不可或缺的裝飾,也成為鑲嵌藝術的一種形式。

統治範圍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在各地都留下為數可觀的馬賽克作品。在北非的突尼西亞,不僅是羅馬帝國時期北方行省重要的行政中心,也有「羅馬帝國的穀倉」的美稱,自然有許多羅馬城市的遺跡,在這些陸續發現的考古現場,都發現大量的馬賽克作品,但這些地方分散在突尼西亞各地,想要一次看個過癮,最好的地點便在首都突尼斯郊區的巴杜(Bardo)博物館。

突尼西亞雖然身處非洲,也是伊斯蘭教國家,但因為在環地中海區域,地緣上長期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市區的建築、街景與穿著都十分的歐化,但依舊夾雜伊斯蘭教的文化風格在裡面,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出文化在此交融新生的痕跡。

巴杜博物館也有著這樣的感覺。館內的40多個大廳和長廊,分別按照不同時間展出腓尼基時期、羅馬時期、基督教時期、伊斯蘭時期的文物,文化間差異頗大,卻又是都在同一個國家發生的,突尼西亞的文化多元性具體而微的在博物館裡呈現。

這棟地下一層,地上兩層,由昔日的皇宮改建而成的建築,雖然不算大,但因為保存了出土自突尼西亞各地,創作年代橫跨西元前二世紀到西元四世紀之間,豐富精美的羅馬帝國馬賽克作品,躋身為世界著名考古學博物館之一。

在這裡可以看到馬賽克在不同時期的演變過程與差異。早期的馬賽克多半是基本的幾何圖案,到後來一些複雜的圖像,像是動物形象、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甚至日常生活都可以成為創作的題材。而初期原本只是公共空間中的裝飾,大量的舖設在廣場、公共澡堂裡;到了羅馬帝國中期以後,也成為市井小民自家牆壁懸掛或覆貼的藝術品,甚至更是最早商店招牌的起源。

館內最著名的一幅馬賽克,是在西元3世紀完成的「尤里西斯」,發現在突尼西亞北部的羅馬古城杜加,內容描述荷馬史詩「奧德賽」的故事內容。其實博物館的每一幅作品都讓人嘆為觀止,圖形也都栩栩如生,這麼大的圖形都需要經過精密的計算與排列,才能分毫不差,令人見識了古代文明的輝煌過往。


羅馬後期馬賽克作品無所不包,連KO也是栩栩如生


馬賽克一隅,描繪當時打獵的獵物


澡盆邊也見馬賽克

2007/01/30

突尼西亞的羅馬競技場
分類:突尼西亞



最近新聞報導,台灣本土第一樂團五月天為了拍攝新專輯的MV,不遠千里開拔到位於北非的突尼西亞,選擇了國人可能對其建築外觀並不陌生,但可能會有些迷惑為何這邊竟然也會出現的羅馬競技場作為拍攝背景,間接讓國人注意到這個陌生的國家。

其實北非歷史淵源有別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反而在地緣上跟只隔地中海相望的歐洲更有關連。歷史上,當在地的迦太基帝國與跨海來自歐洲的羅馬人三次大戰滅國後,羅馬人便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勢力範圍擴及整個環地中海地區,包括突尼西亞在內的北非各國都隸屬在羅馬帝國麾下,更建立了北非行省,而許多羅馬時期的城市建築,也成為突尼西亞今日觀光重點之一。競技場是羅馬人最著名的建築,也是現代體育場概念的前身。但事實上,並不是只有羅馬才有競技場,羅馬人曾在其轄下城市興建許多競技場,當然也涵蓋了突尼西亞的艾爾捷(El Jem)。

艾爾捷古競技場是北非在羅馬統治時期所建的25座競技場中規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一座。這座以種植橄欖樹發跡的城市,在鼎盛時期聚集約三萬人口,成爲北非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建於西元238年的競技場,最多容納三萬五千名觀眾,就算在今天,也算是頗具規模的場館,觀眾可沿著不同通道與階梯到達共分成三層的看臺。當年競技場內外都貼滿了從義大利西西里島運來的白色大理石,但歲月滄桑早已洗盡大理石風華,而曾經濺灑其上的鮮血和骨骸也隨風而逝,如今只留下褐黃色的大塊原石供人憑弔。



看台上扯開喉嚨嘶吼情緒亢奮的觀眾,與浴血廝殺奮戰,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奴隸與牲畜,形成彼此消長的兩股力量,於是乎,人性中最醜惡也最野蠻的性格在這樣的殿堂中宣洩出來。奴隸們一旦被送到這裡,基本上就很難再踏出競技場,生命就此畫上句點,因為與猛獸相鬥的結果,十之八九都是以卵擊石,就算僥倖倖存,也很難全身而退,通常是傷痕累累,重傷而死。

這裡進行的搏鬥據說比羅馬本土還激烈,因為佔地利之便,供應不斷的猛獸載送至此,滿足羅馬人內心深處野蠻的靈魂。這樣血腥殘忍的場面,與羅馬帝國發展出的高度文明相比,實在是落差極大的對比。

當我們知曉競技場內一場又一場殘酷搏鬥的故事之際,也許對這樣的血腥暴力嗤之以鼻,但放眼現今世界,情況又何曾好轉?國與國之間政教不合的衝突每天不斷上演,世界變成競技場,鬥爭畫面從場內擴展延伸到場外,也許這就是人類的劣根性,跨越時空依舊在血液裡蠢蠢欲動。

2006/09/30

鑽進蘇克
分類:突尼西亞



每到一個國家或城市,我總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往市集裡面鑽。吸引我的市集,不是只給觀光客血拼採買用,當地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那種,而是真正能夠接近當地生活節奏的脈動,讓自己試著以當地的步調,外加上觀光客的好奇感在裡頭四處遊走探索。這種感覺好像是小時候玩捉迷藏,不知道作鬼的人會從哪裡冒出來的那般刺激。

市集,絕對是一個地區的心臟,強力的搏動展顯且紀錄旺盛的俗民生命力。它可以是大廚房,許多平民美食隱身其間,滿足市井小民的脾胃;它可以是五金店,各式各樣的商店,解決了生活上遇到的麻煩與不便;它也可以是大工廠,家庭即工廠的場景,在市集後街上演,許多即將失傳的行業在此獲得延續。

而我又特別喜歡伊斯蘭教國度中的市集,它們或稱巴剎(Bazzar),或稱蘇克(Souq),除了少不了驚喜的觸及,還帶有一種朦朧的神秘感,神燈、飛天魔毯是從文學上得到的印象,而逛市集更可以發揮眼、耳、鼻、舌、口五感同時進行體驗。實際走訪北非突尼西亞第二大城斯法克斯(Sfax)市集,更能看到當地人許多生活點滴與傳統手工業的蹤跡。

市集位在城市中心的麥地那(Medina),高聳綿延城牆所圍起的麥地那,自古便是城市的起點,文明的發源地。這座市集也是電影「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的拍攝地點,電影中的埃及市集便是在此取鏡。

和首都突尼斯的市集比較起來,這裡少了觀光味,市集內的商家幾乎都是以服務當地居民為主。雖然現在城外已有許多新型購物商場,但市集中窄小的巷弄內,每天還是擠滿了購買日常物品的人們。只要發揮觀察力及好奇心,這裡處處有驚喜,點點皆趣味。



【香料店】
阿拉伯人是使用香料的魔法師,而各式各樣的香料當然也是阿拉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除了顏色、種類各異的食用香料外,最特別的是從植物萃取的漢娜(Henne),這是一種染料,淺綠色粉末和水後在手上畫出圖案,會變成暗紅色,以往是女性出嫁時最重要的裝飾,現在則不侷限在婚禮,平常也成為突尼西亞女性必備的化妝品之一。



【製鞋店】
突尼西亞的皮革業相當發達,這些經過揉捻成料的動物皮革,大多成為製鞋的原料來源。市集內很多賣鞋的商店,手工縫製且強調每雙皆為真皮的鞋子,一雙雙被擺放在架上待價而沽。不用懷疑是否真的是手工製造,因為眼見為憑,許多家庭製鞋小工廠就隱身在巷弄間,缺什麼型號馬上從小工廠調來,而散落一地的鞋樣,記載著這些店家的忙碌,也成為商品最好的保障。



【打鐵舖】
農具、馬蹄鐵等等鐵製品,只要說得出來,打鐵師傅便能以巧手幫你打造。牆面黑撲撲的店面一如印象中的打鐵舖,燒得火紅的炭火是唯一的光艷。手工打造的鐵器,師傅拍著胸脯說,耐操好擋拼第一,品質耐久經得起考驗,我不知道手工與機器打鐵間的差別,但從他一槌槌落下的清脆打鐵聲,臉上的自信猶如炭火透出光輝,更保留了現代資本主義大量生產下的手工價值。



【麵包店】
由於突尼西亞曾是法國殖民地,不僅文化上受到影響,連飲食也不脫法國色彩。麵包是突尼西亞人的主食之一,變化不多,乾硬是其特色,方便保存且有飽食感,法國長棍麵包就是其中常見的一種。這家麵包店烘烤著剛出爐的麵包,濃郁的麥香吸引了許多顧客上門添購,順便閒話家常一番。老闆拖著我直接到地下室的烤箱,看小麵團如何變成結實的大麵包,柴火燒烤的麵包,透出陣陣香味,不但胃填飽了,心也溫暖了。



【小吃攤】
民以食為天,走累了,市集裡當然少不了其他可以填肚的食物。多子、橘紅色果肉的仙人掌果實,這可是在台灣吃不到的酸甜滋味;像是韭菜盒半月型的突尼西亞小吃bricks,麵皮內加上鮪魚、起司、碎蛋等餡料,熱呼呼的來一個,也能滿足空虛的脾胃,或者來個在烤爐上滋滋作響的沙威瑪;而排列像花盛開的杏仁糖,也是嗜喜甜食突尼西亞人的最愛。

【刊登於中國時報旅遊版】

2006/08/31

蘇斯舊城的純真笑容
分類:突尼西亞



午後的突尼西亞蘇斯舊城內,一群孩子正嬉戲於巷弄之間,或騎車、或追逐、或踢球、或做著我們成人看來無趣,但他們卻樂此不疲的遊戲。我們無意間的闖入,頓時在他們之間引起了一陣騷動。

一個個小蘿蔔頭像發現了新的玩具,紛紛停止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情,團團圍了過來。他們上下打量著我們,我們不僅身高高他們一截,更是膚色不同的人種,對他們來說,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見到這麼與眾不同的人吧!

他們像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想要跟我們講話,可惜我們之間並無法溝通,我拿起了手邊的數位相機,示意要幫他們照相,有些膽子小的,腳底抹油般一溜煙閃開。

我照了身邊的幾位小朋友,拍完後立刻給他們看畫面中的自己。這下子可把他們搞樂了,反而不斷要求繼續幫他們拍,看著畫面中的同伴,再彼此取笑一番;而原本在旁邊觀望的,也受不了同儕的鼓動,都加入拍照的行列。沒想到這個下午,數位相機成為我最好的公關工具,成為和這群小朋友溝通的橋梁。

【95/08/27 聯合報】

2006/03/08

沙漠中的卡薩
分類:突尼西亞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句話不僅呈現在飲食習慣上,甚至連建築也不例外,在乾燥炎熱的撒哈拉沙漠中,人們往往就地取材,蓋出迥然不同的風格。



來到北非突尼西亞南部,一定要來欣賞沙漠民族柏柏人(Berber)所建的奇特建築。這種建築型式叫做卡薩(ksar),意指有很多房間的堅固建築。用土塊砌成的卡薩,座落在貧瘠的沙漠之地,就像是外星球的景觀,也成為電影星際大戰拍攝的場景之一。
卡薩有兩種呈現方式。一種是建在高處,也就是蓋在地表上;另一種則挖在地表下。通常這些高約三至四層的建築會圍著一個大庭院而建,出入口只有一個,因此從外面看來就像是一座堅固堡壘,可有效抵擋外族侵略;而房間並不相連,要進出只得從架在外面的樓梯,每一個房間都有狹長且深的空間,相當具有地方特色。這種多房多入口的堅固建築,是住家也是儲藏室,更像是小時候玩捉迷藏的好地方。

【95年3月遠航機上雜誌 旅行快門】

2005/09/17

芝麻開不開門?
分類:突尼西亞



我們每天出入各種的門不知凡幾,它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也許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它的存在,另一種視而不見的可能是這些門千篇一律,缺乏美感,也沒什麼值得特別注意的地方。在台灣,門的防盜功能早已大於藝術功能,材質堅固的需求也凌駕於色彩搭配的追求。




其實從門的設計與風格也能看出一個地區的信仰,像早期台灣寺廟門板上,常繪有堪稱藝術品的門神,就極具特色。門不僅是所謂的門面,更是身分地位的象徵。春秋時期齊國宰相晏嬰出使楚國,楚國人故意開小門讓他走,反而被他譏諷楚國是狗國,因為只有小狗才走小門。這樣看來,門也挺富政治意涵的。

北非突尼西亞的門讓人驚艷,彷彿是從天方夜譚中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走出來一樣。上半部的穹頂代表著清真寺的建築,就算沒有穹頂的圓弧,門板上也絕對不會缺少以圓釘拼湊出星星、月亮、弓箭等等的伊斯蘭圖案。在伊斯蘭教教義中,偶像崇拜是被禁止的,包括人像或生物都不能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因此不管門框邊的裝飾,或是牆上看來涼爽的彩繪磁磚,最常見的就是花葉植物或是幾何圖形的圖案。

這些門算不上是藝術品,但卻流露藝術的美感,也是當地居民生活中實際使用的一部份。有些顏色斑駁,看來年代久遠,猜想推開時應該會有吱軋的老舊聲;有的則是顏色簇新,像是剛粉刷上新漆,但依舊保有韻味。小小的一扇門,蘊含文化的溫度。

2005/04/01

阿拉丁咖啡館?
分類:突尼西亞



愛咖啡的人說:「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往咖啡館的路上。」我在突尼西亞的蘇斯麥地那裡,見到了這家「阿拉丁」咖啡館,只可惜我不是愛咖啡中人,無法引起共鳴。



反而是咖啡館的名稱勾起我的注意。有一段時間,總是將阿拉丁和阿里巴巴的故事混淆,以為說的是同一個故事。但就像張飛打岳飛,打的滿天飛,後來才發現兩者間的關係八竿子也打不著一樣,當我再翻開天方夜譚,也才恍然大悟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主人翁。雖然情節內容都是小時候看到滾瓜爛熟的課外讀物,也因此構成對於伊斯蘭世界的初步模糊印象,但隨著年紀增長,想像力退化之後,神燈、魔毯與大盜的幻想,都成為小時候的模糊回憶了。

我想到這裡,推開門進去喝一杯咖啡,不是因為愛咖啡,而是想再飲啜一些兒時的想像。

【2005/03/3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