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8

世界遺產施派耶爾教堂



在歐洲旅行,看教堂是家常便飯,不過教堂的形式單從建築本身來看也有其不同時代的演變。我們都習慣了裝飾繁複的巴洛克風格教堂,或者是容易辨認高聳入雲的哥德式教堂,但過多的裝飾到最後讓我們蒙蔽了雙眼,失去看教堂建築本身所傳達感動符號的能力。有時候,沒有任何雕刻裝飾的外觀,愈能顯現出宗教的絕對虔誠,就像我買東西,不喜歡功能太多的,因為Simple is beautiful。


渾實厚重的外在


側廳龕堂

被列為世界遺產,建於11世紀,也是現存最大的羅馬式教堂:施派耶爾教堂(Speyer Dom)就是這樣的一座教堂,似乎也顯現出德國的簡潔、不拖泥帶水的民族特性。十世紀以後,歐洲各封建領主紛紛在自己的領地上修建規模壯觀的修道院和教堂,大多從古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因此被稱為羅馬式教堂。造型簡單厚重,石造牆壁、高大塔樓、半圓形拱穹結構為主要特徵,外觀像是牢不可破的城堡,也顯示宗教的權威。連窗戶都是開得很小的斜削窗洞,造成教堂內部昏暗朦朧的特殊美學效果,呈現出古樸之美。


教堂更像城堡


券拱式的大門


拱穹結構


玫瑰窗


東側側廊的延伸視覺


靜謐


梧桐葉下的教堂

當時日爾曼境內薩利安王朝興起,第一任皇帝康拉德二世決定在施派耶爾城興建一座世界最大的教堂,直到1061年,他的孫子亨利四世登基時才告完工,而亨利五世將他父親及先王的遺骸遷入教堂中。不過在1689年被法國軍隊徹底破壞,地窖的墳墓也都被打開,大教堂差點變成了採石場,就算一息尚存,大教堂也躲不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再雄偉的建築,似乎都擋不了人心的爭鬥。1960年代,大教堂完成修復,而全歐洲的教堂修復工作似乎永遠都在進行中。還好教堂裡沒有繁複的壁畫,否則將更是一個頭兩個大。


教堂的成就在建築本身而不是壁畫


地窖裡的聖骨


燭火給人寧靜的感覺

很難想像當時將教堂蓋在這裡的選擇,因為如今的施派耶爾是個小城鎮,因為有了這座教堂而聲名大噪,不過少了車水馬龍,才更顯得這座教堂的巍峨。


綠意盎然的飯店


施派耶爾小鎮的民居有別於教堂的大


窗前盆景

0 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