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8

波蘭的木造教堂



教堂是在歐洲旅行時必看的建築,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一地(城市或小鎮)最堅固及耀眼的公共建築,一定非教堂莫屬。

不過在波蘭的西南部,卻以木頭當作教堂的建材,並不是沒有錢蓋,而是在建成的時代背景中,這座教堂所代表的並非信仰的正統,也因此當時的政治權力為了展現開明,卻又私下搞小動作的情況下,使得容易毀損的木造教堂在此出現。

波蘭西里西亞省(Silesian)在中世紀,最先屬於波蘭皮亞斯特王朝,後來被波希米亞王國奪得並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526年起,隨著波希米亞王國歸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而該地的第二大城希維德尼察(Świdnica),是歐陸由波羅的海南下,以及由西歐通往俄羅斯的十字路口,經商貿易相當發達,這樣的地理位置亦造就了16世紀初期中產階級的出現。這塊傳統屬於天主教的信仰區域,在天主教逐漸腐敗爆出醜聞之後,失去民心,當時又屆逢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得新教的傳播在此獲得開展。不過1617年,狂熱的天主教徒斐迪南大公被任命為波希米亞國王,對新教徒進行大規模迫害,不僅禁止新教徒宗教活動,也拆毀他們的教堂。於是在隔年,新教徒發動起義,宣布波希米亞獨立,自此展開為期30年的「三十年戰爭」。

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雖然哈布斯堡王朝承認新教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地位平等,但當時統治者斐迪南三世僅允許在亞沃爾(Jawor)、格沃古夫(Głogów)和希維德尼察三個教區建立教堂,而且都只能用木頭興建。如今除了格沃古夫已然頹傾不見之外,其他兩座已被列為世界遺產。見證當時宗教鬥爭極為激烈的政治環境中,雖然受到政治條件的限制,建築中沒有運用耐久建築材料,但木構教堂成為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見證。

這座名為「和平」教堂的外觀並不突出,但卻是歐洲最大的木制宗教建築。它沒有塔,沒有鐘,外表看來就像是鄉村的木屋一般,不過外鑲的木框條,組成了幾何圖形,簡單中卻也自成美感。走進內部,令人炫目的富麗堂皇一點也不遑多讓,聖畫直接在木板上呈現,或者是在外層再貼上獸皮後作畫。只要有誠心,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神就會在你心中。我想這也是當初宗教改革,天主教與新教間的對比,畢竟宗教不完全是堆砌在金錢的競逐上。




















0 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