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2

和平古鎮 過城門逛老宅
分類:中國



和平古稱「禾坪」,遠從唐朝開始便已對這裡有著文字的記載。由於山地的阻隔,自古進出福建交通便不甚方便,而和平古鎮位於隘口,恰好位於江西通往福建的必經之路,商旅往來頻繁,因此從唐代開始,這裡就已形成繁華的商貿街市,成為商品流通的中間轉運站。

早年古鎮設有八座城門,城門上建有觀敵之用的譙樓。我站在東城門外,抬頭望著城門上破損的譙樓,身著藍布衫,雙肩挑著扁擔的婦女,從城門內走了出來,讓人有著今夕不知是何年的迷糊朦朧之感。

順著城內青石板主街前進,鎮內居民似乎還不習慣有外人進入,沒一會兒,居民已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身後跟著一群村民,他們倒也沒有惡意,只是好奇罷了!和早已開放觀光,對遊客見怪不怪的古鎮比起來,多了探索的樂趣。



巷弄與主街垂直縱橫交錯,兩旁的明清古居保存尚稱完善,地上每隔約100公尺,便鋪有一塊棋盤石。若有鎮中子弟考中科舉功名,騎馬或坐轎衣錦還鄉時,每到一塊棋盤石便會稍停片刻,藉以顯示光彩榮耀。

另外,鎮內有身分地位的人家出殯時,棺木也會在每一塊經過的棋盤石上停住,跟隨在後的孝子賢孫,於此跪拜後再續往前行,藉以表示不捨。一塊石頭,兩種用途,一是生前風光,另一是死後哀榮,卻都同樣顯現出古代階級意識差異的懸殊性。

和平古鎮文風鼎盛,區區一個面積不過0.43平方公里的小鎮,從宋代到清代,有據可查的進士便有一百多名,秀才、舉人等更是不計其數。而鎮上的和平書院是閩北歷史上最早的一座書院,創建於五代後唐時期,宋代理學大家朱熹也曾經到此講學。

古代讀書人歷10年寒窗的苦讀,最終希望便是能登科中舉,金榜題名,光耀鄉里及門楣,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數千年。因此從一進書院大門開始,建築形式上就透露出這樣的訊息。大門頂部取官帽的形式,同時開了三個口,象徵「品」字,不僅是代表為官的意思,更有要當有品級高官的深意。



步入書院,迎面而來的是青石板搭成的階梯,共13階,象徵仕途平步青雲、步步高升。走進中堂,令人不由得遙想起當時那一批批熟背四書五經,為求功名的莘莘學子,琅琅讀書聲似乎依然迴盪堂前廳。

在古鎮的制高點往下鳥瞰,整座古鎮規模一覽無疑,一座座古瓦紅牆的建築錯落有致,兒童在院落裡玩著跳繩,曾經有多少人在此起落,眼看起高樓,眼看樓塌了,想著想著,似乎讓人又陷入了如墜霧中的悠遠年代。

【2004/12/01 聯合報】

0 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