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6

木馬書評:最後的演講



「最後的演講」是演講也是書,說的更精準一點。這本書其實是由一場演講而來。按照作者的用意,寫成書並非為了大眾,最大目的其實是讓他的三個子女知道他的人生經歷,藉此指引他們過好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一生中聽過的演講不知繁幾,會有聽演講的動機不外乎希望在短短的一至兩小時中,淬鍊濃縮別人的知識經驗,讓自己能夠增加一甲子的功力;或是參與讓人瞠目結舌,自己做不到,但別人卻替你完成的生命過程。所以聽完演講後,常常會有兩種反應:一是「有為者亦若是」,二是「認清自己做不到後的自我放棄」,當然還有很多人是無法參與演講的。

但如果有一天,你在台下聽到的也許是演講者人生的「最後的演講」,聽講者又會有著怎樣複雜的心情感受?或者應該說演講者該怎樣定義與規劃這場舞台上的告別之作?

不管演講者再有多少的豐功偉業,可能無法再激起聽講者「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當然每位聽講者也一定不希望自己達到台上演講者的成就後,卻得面臨這樣的殘酷結局。於是,在最後的演講中,演講者該說些什麼呢?
就從夢想說起吧!

書中主題就是【全力實現兒時夢想】。夢想是每個人終其一生在追求的,蘭迪教授也不例外。主人翁蘭迪•鮑許教授看來風度翩翩,是一位充滿熱情、風趣且教學認真的大學教授,在進行這場演講時,看起來完全不像是重症患者,甚至按照他的說法:「我比大多數的人都還要健康。」但事實上看似令人羨慕的人生,卻在46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臟癌,醫生判定可能只有三到六個月的生命。蘭迪教授說:「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因應。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看似消極,卻隱含著堅強的鬥志。

蘭迪教授的兒時夢想很簡單,甚至有些聽來覺得十分有趣,怎麼會有這樣的念頭?例如進入迪士尼的夢想工程公司設計雲霄飛車、想要撰寫百科全書中的一條類目,想要去「體驗無重力狀態」等等的夢想。但難得之處在於夢想雖然看來不大,但卻一一實踐,也因為始終不放棄追逐兒時的夢想,更進一步確立自己長大後的新夢想,仔細想想,夢想好像也是一脈相傳,環環相扣的。

夢想是不可預知的,所以常常存在著冒險的成分,而人生經驗與學習卻也由此而來。蘭迪教授不僅感謝他的父母允許他恣意夢想,更盼望他的三個年幼的子女將來的夢想也有機會實現。如同他演講的結論之一:「這場演講的對象不是各位,而是我的子女。」在若干年後,蘭迪教授希望子女知道老爸的人生經歷,藉此指引他們過好自己的人生,就像是瓶中信,在未來能沖刷到他子女的人生沙灘上,並獲得解讀與了解用心。

演講的另一個結論是:「演講重點不在於如何實現夢想,而是如何過你的人生。你只要以正確的方式過活,上天自然會眷顧你,夢想自然會實現。」這讓我想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話:「當你決定要做一件事,全世界的人都會來幫你。」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困難與阻礙往往在「決定」這兩個字。

透過文字細細咀嚼,許多我們早已知道卻又無法做到的發人深省話語在書中不斷出現,雖是文字,但卻會出現蘭迪教授誠懇叮嚀的臉孔。「記得,別忘了準備對別人有利的方案,這樣別人才會更願意和你打交道。」、「不要太在乎別人想法。」、「對公共福祉貢獻心力。」這些人生中的重要議題,值得我們花上一輩子去學習,但卻具體而微的被濃縮在一場演講與一本書裡。最令人動容的絕對不是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已,而是透過所傳遞的訊息,幫助別人完成夢想的影響力。除了讓現場的400個聽眾身受感動與啟發,更透過網路和書的出版,一次又一次的撼動人心。

【本文刊載於中國信託雙月刊】

0 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