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2

來自大吉嶺的汽笛聲



十八世紀人類發明蒸汽機後,穩定、大量而有效率的動力凌駕以往的一切來源,於是工業革命自大英帝國肇始,鋪天蓋地的改變人類生活,也改變了人類移動的方式與距離。

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在服膺母國的思維下,殖民者在境內展開鐵路舖設。蒸汽火車方便資源掠奪與調配,而印度的命運則如同籠罩在沖天煤煙中,迷濛又昏暗。象徵理性與進步的蒸汽機,似乎標示人類文明昂首進步的無限可能,但在殖民地,卻也許有著苦難或不堪的一面。

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的蒸汽火車頭是1889年到1925年間,由英國Sharp、Stewart和North British機廠,還有美國Baldwin機廠陸續生產的。我不知道目前總共還剩幾輛,但在我不斷追火車的過程中,至少數到了五輛尚存的蒸汽車頭,而且都是能動的,看的我是熱血沸騰。車頭維護的尚算不錯,用油擦得晶亮的識別牌見證了過往的歷史,這應該也是印度最後一批運轉中的蒸氣火車了。

見到我們在不斷的拍照,司機彷彿在炫耀般的不斷拉動汽笛,在以往能夠開動這些龐然大物,確實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但隨時代演變,蒸汽火車在全世界幾乎已經到了將近銷聲匿跡的地步。大量的燃煤,不僅製造嚴重的空氣污染,嚴苛熾熱的工作環境,更讓後繼的人望之卻步。昔日代表進步的符號,如今彷彿成為落伍的象徵。

以前在蒸汽火車頭上工作的人員最少有四名,一位司機、一位司爐,車頭前還有兩個人,必須不定時的在鐵軌上噴砂,因為山區鐵軌露水多,水分附著在鐵軌上,會使得輪子與鐵軌摩擦力不足,不僅危險也會耗費燃料,噴上砂之後,摩擦係數提高,蒸汽車頭跑起來似乎也更虎虎生風。


1979年的舊照片。請注意車頭前的兩個人就是負責噴砂的。
【照片來源:Darjeeling Himalayan Railway Socuety Photo by Roger Griffiths】


天雨路滑,出發前還是灑一下砂。


火車的動力就是來自於此。

登山鐵路的蒸汽車頭是屬於水櫃式車頭,也就是存放燃料的儲藏處和車頭是一體的,和煤水式車頭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另外附加煤水車,所以無法多載燃料跑長途,因此在中途設有加水及加煤站,否則單靠車頭自己的燃料載運量可能跑到中途就掛點了。


維修棚內的車頭。請注意N F上面的區域,這就是放煤的地方,水櫃式車頭。


運煤車來補充燃料。

雖然火車通往大吉嶺,但整條鐵路最高點是在海拔2257公尺的Ghoom,這裡有著全線最精采的風景,也是吸引人的最重要原因。在Ghoom的Batasia loop,火車沿著螺旋狀軌道繞行攀升或下降,天氣清朗的時候,車後的背景便是世界第三高峰,海拔8598公尺的康城章嘉峰(Kanchenjunga)。

蒸汽火車百餘年來如一日,慢行在大吉嶺的山間,過去如此,現在依舊,希望也看得到未來。


火車時刻表。


火車停在Batasia loop。


驚鴻一瞥的康城章嘉峰。也是我唯一看到的一次。


火車來了。


來了來了,看到冒著的白煙就知道來了。


蒸氣火車進入擁擠的山中市街。


維修中蓄勢待發的車頭。


登山鐵路的標誌。

1 迴響:

匿名 提到...

好有味道喔
這火車彷彿可以將人拉到過往的年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