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1

鐵道文化館



當我們理所當然的坐在火車上從台北出發,可一路順暢經花蓮直達台東,陶醉在花東線沿途的美麗風光時,可曾想過以往可沒這麼方便,必須在花蓮換車,才能延續到台東的行程。

「以往」距離現在不算遠,在民國69年前北迴鐵路通車前,台北到花蓮只能坐火車到蘇澳,然後再轉搭台汽,經過驚險的蘇花公路輾轉來到,那真是「後山」的年代;千辛萬苦來到花蓮,若要再往南,因為鐵路軌距的不同,還是得換車,這樣的一路折騰,一直要到民國74年,花東線改為北迴線的軌距,東部交通才「一氣通」,正式走入新紀元。

花東線鐵路建設極早,從日據時期的1909年開始,到1926年全線通車,當時採取的是762mm的軌距,和日本人在西部興建的縱貫線1067mm有所差別,因此才造成不接軌,實在是「不上道」。所以當時在軌道、車種等都與西部有所不同,因此1909年就設立了「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後改制為「鐵道部花蓮港事務所」掌管東部鐵路機、電、運、工各項業務,除了管理鐵路,也兼管公路事宜,雖然隸屬鐵道部,但天高皇帝遠,儼然就是稱霸一方的小型交通部。

在台灣光復後,廳舍成為台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處,一旁就是舊花蓮車站,是花蓮最熱鬧的區域,但隨新站建好,舊站拆除,民國77 年花蓮管理處被裁撤之後,這裡就不復往日榮景。而這棟四合院形制,正廳屋頂有個小歌德式尖塔造形的日式辦公廳舍,就被荒廢了。

在花蓮縣文化局的努力下,這裡被列為歷史建築,重新整修後,以嶄新卻又保存了原本建築精神的面貌重現。內部陳設不算豐富,但也有東部鐵路特有的相關資料與物品,還有一輛LDK59的蒸汽機車頭,也都是許多人主動捐獻或四處搜尋的辛苦成果,相較於不重視自身文化資產的台鐵,總算有人在做,不然損失的可能還會更多。批評哪裡做不好也許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just do it,只要有做,就有希望,在台灣做文化保存本來就不容易,一夕摧毀的東西,又怎能奢望一日間重現原貌,我們要多一點掌聲給這些默默出力的人士,有了他們,我們才能睹物思情,搭上時光隧道的列車。


老照片


東部鐵路以前的月台站牌都是大理石製,真是大氣


LDK59的意思是「煤水箱與機車一體的四輪軸輕軌機車頭」


這應該也算古蹟的一部份了

0 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