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5

把屋簷搬下來的新港板頭窯



每每看到廟宇屋脊上那些裝飾,總想像隻小鳥長上翅膀,湊近仔細瞧瞧神韻。這些素雅的泥塑或是色彩斑斕的剪黏或交趾陶,都是廟宇中畫龍點睛之妙,若少了這些,廟似乎就不成廟,而這些工藝所表現的人物故事,也是以往教人做人處事道理的教科書。

來到嘉義新港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不用裝翅膀就能細細觀賞這些老匠師的功力。交趾陶起源於明末清初時期,直到清代道光以後,泉州、潮州的交趾陶匠師才紛紛來台發展,最有名的匠師就是出生在嘉義的葉王,有台灣交趾陶之父美稱。因為嘉義是台灣交趾陶的主要發源地,因此也有人將它稱為「嘉義燒」;而剪黏屬於一種嵌鑲式浮雕,最初只是交趾陶的代用品,但由於交趾陶昂貴而不耐用,因此,匠師改以灰泥塑形,將經過「剪」裁的陶瓷片「黏」於其上,既省錢又好看,形式上刻意摹仿交趾陶,儘可能把陶片接縫處遮掩掉。


大型的交趾陶作品無法直接入窯燒,只好分解成大小不同的零件,最後再加以拼裝起來


廟宇上的忠孝節義故事神明與主角,原來都是這樣製造出來的


剪黏藝術更是匪夷所思,把一個個吃飯的碗剪成要的圖案與形狀,然後再像拼圖一樣組成自己想要的圖案


不過並非用一般的剪刀,而且說來簡單,實際在剪的時候可是需要功力,不描邊,匠師光靠心裡的藍圖便能隨心所欲剪出形狀


長條形是鳳的羽毛,綠色是龍的鱗片,左下角是牡丹的花瓣,只要想得到的,剪黏師都有辦法剪出來


剪黏除了可以剪出花之外


最精采與常見的就是象徵性的吉獸,像是這隻虎


還有廟宇必見的龍


與龍相呼應的鳳


以前剪碗,現在也能將大量重複的形狀直接燒製,像是龍的鱗片,不用辛苦的一片片剪了

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忠正本身就是個技藝純熟的藝師。新港目前約有六十餘名剪黏、交趾陶藝師,年資平均二十年以上,居全臺之冠。有此根基,陳理事長憑一股傻勁成立工藝園區,希望透過保存與推廣,讓更多人了解這項技藝。不僅在園區,包括園區所在的板頭社區,所有的意象都是以交趾陶與剪黏製作而成,包括指示牌、社區地圖,供人休息的座椅,都讓人為之驚艷。最可愛的要算是「養羊人家」,這堵圍牆後本來是真的養羊的,在社區營造後,成為遊人最喜歡駐足拍照的地方。生活化的趣味,社區裡俯拾皆是。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地址 :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灣子內42-3號
電話 : 05-7810368
網址 : http://www.bantaoyao.com.tw/
還有 : 創意生活網


圍牆上怎麼爬滿絲瓜?原來這些絲瓜都是只能看不能吃的交趾陶作品


除了絲瓜,還有幾可亂真的苦瓜,真的是「青菜底加啦!」


這堵牆後面就是真正的養羊人家


牆上還有許多童年回憶的記趣,呼應感非常的強烈


躲在牆角的可愛妹妹,我們不都是這樣長大的嗎?


「養羊人家」商品化後,變成搶手的紀念品


記得最後還是要上色喔!

0 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