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仔埔也敢去
中國人有著慎終追遠的美德,對於已經過世的先人,就算平常再怎麼忙碌,也總會在清明節這天空出時間,全家大小上墳掃墓,以表達追思之情。其實不只中國人有著這樣的行為,許多國家也都有著寓意相同卻形式表現不同的儀式。這些儀式也許平時不容易看到,但在旅行的過程中,卻是能夠常見到迥然不同的墓園造型,也間接透露出了風俗與人文的一面。
可能你會好奇,旅行就旅行,幹麼還逛到墓園裡頭去?可別懷疑我的參觀動機,也別覺得忌諱或觸楣頭,事實上,國外有很多墓園其實是開放的,甚至佈置的如同公園一般,一點都沒有令人覺得陰森的感覺。而且旅行本來就是體驗人生,觀察人生百態的一個過程,日常生活乃至生老病死都可能成為旅行者觀察的主題之一。
不同宗教有著不同的生死觀,印度教徒死後火葬,餘燼投入恆河中,沒有墳墓,體現生之於水,死亦歸水的教義;而對伊斯蘭教徒而言,人死後要在24小時內立刻下葬,而且不能用火葬,只能用土葬且不用棺木,展現清與真的特質;天主教葬禮則通常配合各地風俗,較不拘泥形式,但禱告、彌撒則是不可缺少的過程。
明孝陵的跪石象顯現皇朝威榮,但往生者可否體會得到?
新羅王朝的大陵苑圓型塚,現已變成可親的公園。
世界上的墓園千百種,躺在那邊被憑弔的人也不一樣。不管你是功成名就,不可一世的將相帝王,還是沒沒無聞,庸碌終生的販夫走卒,老天爺是公平的,人到最後都不過是一坏土。雖然這坏土有大有小,但也都是作給後人看的,往生者自己往往看不到。不管是置放古埃及法老王木乃伊的雄偉金字塔、韓國新羅王朝的圓形塚,還是葬著明朝開國君王朱元璋的南京明孝陵,抑或是蒙兀兒帝國沙賈汗國王為了紀念愛妻而興建的印度泰姬瑪哈陵,這些耗費鉅資,動員龐大人力的墓園建築,也許當時勞民傷財,但卻反映了神權與君權時代的極致美學,也因為這些墓園裡往往留下了當時工藝與美術上的精華,而成為博物館最吸引人的館藏,後世子孫如今謀生的依賴,可以說真是大發死人財。
同樣受人緬懷的還有名人之墓,雖然沒有像帝王墓般的排場與豪奢,但由於他們生前的一番作為,再加上有些又正撒手於事業顛峰之際,留下漂亮下台的身影,反而更加讓人懷念。像是西方的貓王的「優雅園」,每年忌日都有不遠千里來自全世界的歌迷到此憑弔;而東方的鄧麗君墓園「筠園」,也吸引了許多在鐵幕時期聽著柔美歌聲撫慰心靈的大陸觀光客前來。西湖畔的岳王廟,葬著壯志未酬身先死的岳飛,忠肝義膽受後人景仰,而一旁的秦檜夫婦像,跪在牆角受人唾罵,此情此景也提醒自己不要貪一時利慾,要秉持做人原則,以免遺臭人間。
大規模的墓園總讓人動容,像是法國諾曼第登陸的陣亡將士墓、柬埔寨首都金邊近郊赤棉時期大量屠殺無辜百姓堆成的萬人塚,每每看到總是提醒著世人戰爭的無情與可怕,但歷史總是一再重演,人們似乎永遠也無法從一篇篇血淚故事中獲取教訓。
澳門的小熊維尼墓,造型可愛卻是生者永遠的痛。
我畢竟是一介平民,重口味的墓園看多了,難免不外乎是些帝王將相,權貴名流之墓,他們那些傳說韻事只是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不如同為市井小民來的有同理心。我在澳門寸土寸金的天主教墓園中,瞥見一個特別的墓碑,上頭沒寫碑文,簡單的大理石材上,只有亡者的照片與小熊維尼的圖案。這是一個五歲的小朋友,我不知道他因何故離開人世,但我卻能從這簡單卻震撼的墓碑上感受到父母親的傷痛與不捨。而在希臘我也看到為了紀念在公路上因事故喪生的親人,在路邊架設只放照片的小型墓,除了懷念之外,也有提醒駕駛人的意味在裡面,以免其他人重蹈覆轍,也算功德一件。(延伸閱讀:路邊小教堂)
從這些墓園之旅中,我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愈靠近死亡,說不定你對人生又會有另一番的體悟。
【本文已刊登於中國時報】
在阿曼的葉門式墳墓,外型看來也算奇特的墓園之一。
0 迴響: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