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0

【世界遺產專欄】澳門vs印度果亞
分類:世界遺產

左為澳門,右為果亞

15世紀大航海時期,歐洲人為了掌控香料,開始一步步沿著大陸邊緣,以武力打出一條通往東方的藍色道路,沿途不但設置許多殖民地,有些更因貿易發達,形成通商大城,而葡萄牙人無疑是海上霸權諸國中的佼佼者。

葡萄牙人在明朝嘉靖37年(1553年),開闢里斯本—果亞—麻六甲—澳門—長崎的貿易航線。其中果亞與澳門,更是殖民者進入印度和中國這兩個文明與物產大國的鎖鑰之地。直至今日,殖民者早已離去,但文化的影響卻在宗教、建築等各個層面留下歷史過往的蛛絲馬跡。

果亞位於印度半島西岸,面向阿拉伯海,具備天然良港與寬廣河道的優越條件,葡萄牙人1510年佔據此地後,便經此地將香料運回歐陸,而同樣藉這條里斯本—長崎的貿易航線,也將日本白銀運載到珠江口的澳門,滿足當時中國對白銀的需求。在1630年時,澳門已是僅次於果亞,葡萄牙在東方殖民的第二大城,兩地在當時國際貿易的地位如日中天。

葡萄牙人將白銀購買中國絲綢、陶瓷帶到日本及東南亞,再將東南亞的香料或物品,通過果亞帶到里斯本。里斯本不但成為歐洲香料的集貨中心,葡萄牙人更因此靠著龐大貿易利益,迅速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勢力。

除了商業利益外,葡萄牙人也將天主教帶進果亞與澳門。明末清初對中國吸收西方文化扮演重要關鍵角色的傳教士,很多都歷經果亞與澳門的傳教生涯,最後才到達中國。但伴隨宗教而來的天主教堂建築,則入境隨俗,分別融合當地文化,形成建築語彙兼容並蓄的特色。

尖拱及簇柱的果亞教堂,內部壁畫藝飾是印度和歐洲文化交流激盪後所產生獨一無二的創作風格;而在「澳門歷史城區」內如主教座堂、玫瑰堂等建築,是中國最早一批天主教堂;議事廳廣場旁的盧家大屋,受到清末民居及西方建築的雙重影響,中式磚雕、窗櫺搭配西式天花板、鑄鐵欄杆,不顯突兀,反倒混搭出另一種嶄新風格。果亞經規劃的大道及綠意盎然的花園,使得當年有人發出「連里斯本也要相形失色!」的讚嘆;而彈丸之地的澳門,葡式風格依舊具體而微的表現在小廣場空間,乃至於相關建築配件中。雖然兩地相隔千里,但在歷史的同一向量中,竟存在如此多相似之處。

2 迴響:

匿名 提到...

我今天參加雄獅於典藏辦的講座裡聽你說關於澳門遺跡文化介紹,你說到以後有機會要辦個"文化之旅",如果有,請記得也讓我參加或通知我一下, 好嗎?謝謝 bertrand9920@yahoo.com.tw

木馬 提到...

您好
謝謝您當天前來聽我的分享
我已經將您加入通訊錄
有消息會通知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