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7

春遊江南1:精忠報國岳王廟
分類:中國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滿江紅》

西湖旁的岳王廟,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所葬之處。

小時候的教科書裡,總是少不了這一段歷史:聽起來像是跌打損傷藥膏第一品牌名稱的完顏阿骨打(金太祖)所建立的金朝,如何俘虜了北宋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難」;還有那被岳飛「拐子馬」殺得「真鬱卒」的金兀朮,雖然不可能看到兩人真實交戰,但自己總會一遍又一遍在腦海中編劇上演,這大概是受到布袋戲裡史艷文大戰藏鏡人那樣風雲變色、金光強強滾的視覺影響。後來猜想,這可能是歷史比別人好的原因,因為別人靠死背,我卻是有畫面的精采故事,至少不會弄成張飛打岳飛,打到滿天飛。

因此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喜歡歷史的人來說,在大陸這樣的一個文明古國旅行,往往有著今月曾經照古人的臨場感與激動,許多歷史場景歷歷在目,更加印證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這無關政治正確,而是出自於對文化的讚嘆。

在中國歷史上,漢人一向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中土,行中道,所以自稱中國,對於鄰近的蠻狄戎夷,總是懷抱著蔑視的眼光,用今天的話語挑明來說,這就是種族歧視。既然是歧視,當這些弱勢民族強大時,當然要伺機挑戰正統,人類的歷史就是這樣的不斷循環,連今日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世界的爭戰不休亦是依循這樣的邏輯。

因此在女真強大後,當然要取而代之。偏偏南宋在中國歷史上武功屬於積弱不振,即使如此仍要偏安江南,賭一口氣,伺機反攻,當然最後結果常常是偏安不思危,而終死於安樂。歷史雖有明鑑,但似乎常常又見重演。岳飛死後,邊擾依舊,南宋國祚到最後還是終結於所謂「異族」的手中。



殿中除可見岳飛及其子岳雲的墓之外,最著名的便是當年陷害岳飛的秦檜、王氏、万俟咼【註1】、張俊等四人跪像,接受眾人唾沫相對。現在雖已掛上告示不准再吐沫,但依舊有人無視,不知道是原本愛吐痰的壞習慣,還是真正義憤填膺所使然。後人對秦檜的恨意,不光只是吐痰就了事,據說油條(本來叫做「油炸檜」)也是臨安(南宋首都,今杭州)人為了要洩憤而發明的,讓秦檜每天下油鍋接受凌遲的痛苦。



自古便說:時勢造英雄,若岳飛生在太平之世,不知是否又會造就這番名聲?還是一介平凡按照年資升官的武將?將軍是靠戰場打出來的,這句話可一點也沒錯。

【註1】:「万俟咼」音為「莫奇屑」,万俟為複姓。本為鮮卑部落名,後魏以為姓氏。

2006/04/25

萬象寮國9:圍牆外都美好
分類:寮國



在中南半島的寮國,古都龍坡邦的悠閒午後,忽然被一群孩子的嬉笑聲打破了寧靜,一顆顆小蘿蔔頭從學校圍牆上探出頭來。圍牆外面的世界似乎總是比黑板上傳授的知識來得更吸引人,再加上圍牆外面擺放著棒棒糖、果汁、各式各樣小玩具的攤位,更是絕對比老師課堂上鼓勵人心的小獎品來得有趣。

這樣的場景令我也想起了自己小時候,那種彷彿圍牆外所有事物都是美好的想法,矮小身軀使勁撐在高大圍牆上,隔牆向商家買冰買零食,不僅滿足幼小心靈的冒險感,似乎也是不分國籍童年裡不可或缺的回憶。

【刊登於95.4.24中國時報浮世繪版】

2006/04/24

旅行萬花筒:在人間找樂子
分類:旅行生活



木馬將於5月27日(六)下午2點在台北市立圖書館舉辦之「市民生活講座」和大家分享「旅行萬花筒:在人間找樂子」,特此廣告,恕不個別通知。

講座對象:
1、人生目標是環遊世界卻還沒開始旅行的朋友。
2、已經開始旅行,想要認識更多旅行怪腳的朋友。
3、根本不想旅行,只是在炎熱夏日下午,免費吹冷氣、聽故事的朋友。

講座地點:台北市立圖書館啟明分館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55巷76號3樓
更多市民講座訊息:http://www.tpml.edu.tw/chinese/activity/alactivity/pdf/1756b.pdf

2006/04/21

車站小女孩
分類:印度



我是先注意到這個小女孩的。

她一頭蓬垢的亂髮,身上衣服沾滿灰塵,這樣的小孩在印度並不算特殊,貧苦孩童在街上遊蕩伸手乞討的畫面屢見不鮮。

但隔著月台,在擁擠的人潮中,我還是第一眼就看到幾乎快被淹沒的她。她手中抱著一個娃娃,可能因為太重而一直下滑,就在快要脫手時,卻又往後一甩,取得重新調整好的位置。娃娃歷經不斷大幅甩動,不掙扎也不哭鬧,我甚至懷疑她手上的娃娃是否還活著?

當她來到我面前時,這才確定她手中的娃娃還是有生命的。她沒有開口跟我乞討,一句話也不說的睜大眼睛看著我,手中還是不斷調整娃娃的位置。她的眼光並沒有侵略性,卻讓我顯得侷促不安,這麼小的年紀就得面臨人生的苦難。我破例給了她一些錢,但內心並不因為這樣而顯得平靜,反而更加翻騰不已。

2006/04/19

世界e把罩
分類:旅行生活



昨晚應中視數位台「世界e把罩」節目之邀,去談希臘。這個節目共52集,為了節省成本,會在短期內錄製完畢,每天開錄六集,算是相當的拼命,據說前一晚收工時已經是凌晨兩點,而且之前我已經為了搞定流程,特地到中視「蕊」過一次,從時間成本來看,算是相當不好賺,哈哈!

不過有些事情不能單從報酬來計算,因為這個節目,見到了查理王、工頭堅等等這些在旅遊部落格界如雷貫耳、各霸一方的朋友,和這些人彼此都算認識,但是從來沒有機會碰到面,大家都沒想到會在這樣的場合獻出了彼此的第一次,就像旅行一樣,永遠無法預料下一秒鐘會有怎樣的驚喜出現!

錄完影已經是十點鐘,工作人員跟我說,隔壁一棚正在錄張菲的「綜藝大哥大」,於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跑到那裡看了一段現場錄影,作為結束。

2006/04/18

古城維干巡禮
分類:菲律賓



達達的馬蹄聲,一步步清楚敲印在古街的青石道路上,時光彷彿倒流,回到那個歐風初漸,古意盎然的大航海時代。

自從航海家麥哲倫在西元1521年率領西班牙艦隊在菲律賓宿霧登陸之後,當時各個航海強權國家便對這裡抱持高度興趣。從1565年菲律賓被西班牙殖民者佔領,到1898年脫離西班牙統治獨立,西班牙在菲律賓共有三百多年的殖民統治歷史,也因為這樣的緣故,直到今天,菲律賓各地都能看見西班牙人遺留下來的的各式建築、城鎮,甚至生活習慣。

距離佬沃市約一個半小時車程,位在南伊洛克斯省(Ilocos Sur)的維干(Vigan)古城,就是這些歷史見證其中一個著名的代表。維干是西班牙統治時期北方最重要的城鎮,由於位在亞伯拉河(Abra River)河口,又濱臨南中國海的絕佳地理位置,使得維干成為當時興盛的海上絲路必經之地,維干盛產的木材、黃金及蜜臘,透過這條繁忙的海上交通要道,與亞洲各國、阿拉伯甚至歐洲國家形成緊密的貿易往來。在西元1572年西班牙人Juan de Salcedo佔領維干之後,維干便成為呂宋島北方政治、經濟及宗教中心,市區中也留下許多當時的住家與教堂,在1764年,維干更轄有21個行政區。也因為這些昔日的榮光,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爲世界文化遺産的景點。


聖保羅教堂

通常觀光客來到維干,一定免不了會在聖保羅教堂(Cathedral of St. Paul)前的薩先度(Salcedo)廣場前搭乘馬車。廣場旁的麥當勞,雖然是現代的企業,但也配合古城的風情,也是保留巴洛克建築形式,雖是古城卻有新意,也看出菲律賓人對於文化保存上的一番功夫。


在菲律賓稍具規模的城市,一定可以看到的三家食品連鎖店,只是像維干這樣連在一起拼場,倒是不多見:左為麥當勞,不用多介紹;中為超群,賣的是中式速食;右為佳樂比,賣的跟麥當勞大同小異,但是是菲資企業。

這些仿古的馬車會先在舊市區外圍繞上一圈,瀏覽一番,然後再帶你在一個轉彎後,倏地來到老街裡,全長約四百公尺的老街是行人徒步區,只有馬車能進來。而街道兩旁全都是西班牙式樓房,就像是進入時光隧道中,一下子把情緒抽離到過去的時空。待馬車叩叩叩的抵達街道尾端,便可下來以步行的方式細細品味老街的風采。



我刻意避開人潮,先鑽進在老街盡頭的聖保羅教堂,沒想到卻有一段美麗的相遇。菲律賓是亞洲唯一的天主教國家,天主教的觀念與思想,是在西班牙人殖民的時期中,留給菲律賓最深刻的改變,至今依舊在亞洲國家中獨樹一格且影響深遠。天光從亮麗的彩繪玻璃透射進來,使教堂充滿既神聖又溫馨的感覺。聖壇前正好有對新人在進行結婚儀式,我就坐在椅子上看著這對新人互定終身,分享他們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教堂的聖潔感使得婚禮也格外令人感動。儀式結束後,新人在聖壇前與親朋好友合影留念,他們見到我,也十分的高興,除了歡迎我拍照,也對我向他們的祝福表示感謝。



在告別了這對新人後,我轉往人潮已漸散去的老街走去。老街的房子一致棕色搭配白色的色調,簡單卻透出沉穩與雅緻。有些房子外牆剝落,露出裡頭的紅磚,我就像分層考察的考古學者,也能深入讀出那隱藏在華美外表下的一頁頁的歷史痕跡。

維干不僅是亞洲保存得最完好的西班牙殖民城市,也融合了此地理區域中包括菲律賓本地和中國的建築特徵。舉頭四望,拱型門框、典雅的貝殻窗櫺,揉和了菲律賓的特色,讓人駐足品味許久;許多中國人在航海貿易時期來到維干,也為這座城市帶來多元的文化衝擊。我在一幢洋房的屋簷下,發現了鐵定是來自中國的八卦鏡,沒想到全球化的概念在那樣的年代中就已經被實踐了。中國人確實也在這座城市中展露商業經營的手腕,造成此地的商業繁榮。

維干不但在宗教、建築受到西班牙影響,在維干連吃的文化也看得到西班牙的影子。路邊攤販賣的西班牙小脆餅(Empanada),是一種內餡包著高麗菜絲,像是韭菜盒形狀的油炸食品。傳統的Empanada源自於西班牙南部的加利西亞(Galicia),是內餡爲肉或魚的一種餡餅,在中南美洲或是西班牙曾經殖民的國家中都能看到這道菜色,但就像義大利披薩移植到台灣,也發展出在地的口味一樣,這裡的脆餅也是西學為體,「菲」學為用。想要體驗西班牙風情,不必千里迢迢跑到歐洲,近在咫尺的菲律賓,便有揉合文化多樣性的文明遺產,等待你去欣賞。

2006/04/11

瑪哈陵前照相
分類:印度



列名世界七大奇景的泰姬瑪哈陵,不僅吸引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外國觀光客,連印度人都是絡繹不絕的到這參觀。

既然是奇景,拍照留念是一定要的。只不過相機算奢侈品,有能力擁有的人並不算多。但是別擔心,這裡有許多專門幫遊客拍照的專業攝影師,懂得教你擺姿勢,幫你抓到最佳角度,拍完的底片立刻有人跑腿送去附近照相館沖洗,逛完之後,就能立即交件,也是一門生意。

一組接一組的人輪流拍照,想要抓空檔拍到沒有人的泰姬瑪哈陵還真不簡單。小朋友已經等得不耐煩,開始哭鬧,父母親卻一副樂在其中的模樣,閒來無事,便也充當「專業」攝影師,拍下這張瞬間。不過抱歉,被拍的人拿不到這張照片,我自己要保存。

【刊登於95.4.9聯合報E8玩遍天下】

2006/04/10

說寮國的故事
分類:寮國

這個星期六,我將在V1492旅行與閱讀俱樂部帶領大家沿著湄公河一探寮國的美景,感受寮國人良善的心,看看名不見經傳的寮國究竟有什麼魅力讓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們流連忘返。如果有興趣,歡迎來聽我說故事!


時間:4月15日(六)下午2點
地點:台北市青田街12號B1

2006/03/30

江南行
分類:旅行生活

我要去上海九天,帶著父母一起。確切的說,這次的行程還包括了上海、蘇州、南京、杭州,以及利用轉機時半天的澳門巡禮。



南京是父親的故鄉,12歲之前的歲月都在這龍蟠虎踞之城發生,遺腹子在大家族裡的生活處處受人制掣,快樂與忍氣吞聲不知道究竟哪一種情緒比較多。但畢竟是故鄉,有著一份無法割捨的懷念。記得去年跟父親提到帶他回鄉看看的想法,他臉上浮出的笑意,是時候了,我想。我們不看親人,因為都是父親的堂兄弟姊妹,而且相見不如懷念,所以應該沒有激情,父親只是回去撿拾當年童年的回憶,再走一趟兒時的生活足跡,而我只要靜聽父親陳述,這次,父親是導遊。

上海是父親逃難登船,來到台灣的出發地,對於12歲隻身來台,一手提著僅有的一包行囊,另一手抓著搖晃登船繩梯的小孩來說,上海的印象是烽火連天,和長輩們描述的十里洋場風華大異其趣。56年過去了,上海經過了歷史洗禮,又燦爛的展現世人面前,我們想要去看看這樣的歷史沉積岩。而蘇州、杭州則是我的私心,但提出後父親亦興致勃勃,畢竟蘇州園林與杭州西湖,也是赫赫有名的景點,加上距離不遠,雖趕不上那樣的時代,但也可附庸風雅,憑弔一番。

此行也要和兩位朋友碰面,一個是在柬埔寨旅遊認識的大陸朋友,她這些年依舊不改喜愛旅行的個性,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到處跑;另一個是從台灣過去,想要在時尚界一展長才的女孩朋友,我一直看好她的未來,她說:台灣太小,她想要面對世界;我住大學同學家,她也已在上海打拼多年,精明幹練一如當年風格。我喜歡在陌生的地方見到熟悉的朋友,一如在熟悉的城市認識陌生的朋友,都讓人期待,就像旅行。

2006/03/24

萬象寮國8:撐傘騎車
分類:寮國



在寮國的期間,雖是早晚偏涼的冬天,但畢竟是屬於熱帶區域的中南半島,因此太陽愈往天頂懸掛,火傘也愈漸高張。這時,不管騎腳踏車,或是騎機車的女子,每個人都會撐起一把小洋傘,來遮蔽紫外線的侵襲。這些被撐起的洋傘通常不大,有趣的是還帶有花邊,像極了法國穿著馬甲的貴婦所撐小傘,再加上寮國女子的傳統長裙,也成為街頭上極有特色的一景。

2006/03/21

台灣異國淨土:歐洲田園與亞洲風格皆備的合歡山
分類:台灣



一張名片是辨識一個人身分地位表徵的工具,那麼如果就把這座我們每天生活的島嶼看作是名片,在這張名片上烙印下的肯定是地形的凹凸質感,寫下的無疑是板塊擠壓後的字跡。

台灣的多山不僅成為了地理特色,也從立體面間接擴大了島國面積,提供了許多休閒遊憩的秘境與去處。我在假日裡的去處,喜歡山更多於海,欣賞山的穩重與氣定神閒,靜聽山間林隙傳來集各種聲音於大成的天籟,心情似乎也獲得撫慰與平靜。

由南方縱貫北部的中央山脈,是山中之山,島嶼的脊梁,而在山脈中央的合歡山,更是山峰插天的心臟地帶。草原、高山等多樣的景觀,讓人覺得雖是身處同一處,但在不同季節、不同地點觀賞,總有不同感覺和美的經驗。

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夏天的綠意總吸引了嚮往田園生活的旅人造訪,卡通影片裡的牧場生活,滿地咀嚼鮮美牧草的羊群,紅頂歐風的屋舍,勾勒出印象中鮮明的歐洲意象,綠地上還點綴了眾多的鮮豔花朵,整個氛圍顯得是生氣蓬勃。

而每每在夏天上合歡山,我就以為自己來到了阿爾卑斯山,一則避開山下惱人的溽暑,二來讓身心擁抱大自然重新獲得充電。從南投霧社上合歡山,途中必定經過的清境農場,就有著「小瑞士」之稱。仿歐風建築的民宿屋舍與青青草原放養的羊群,這些必備的元素一樣不缺,不過多了沿路擺放的攤販,形成獨特台灣觀光文化中的一景。其實這些都不打緊,重要的是自己放鬆的心情,莫將山下瑣事帶來山上,否則只是鸚鵡學舌,心沒到,就算真的到阿爾卑斯山也只是枉然。

待一路攀高到了武嶺,從這公路的最高點放眼望去,綿延迤邐的玉山箭竹草原,像是緩緩的綠浪,輕輕的朝人拍送過來,也讓人想在草原上翻滾,沾點泥土青草的氣息。在箭竹叢裡掙力生長的高山野花,不管是漫山舖野的紅毛杜鵑,或是散兵游勇的阿里山龍膽,還是電影真善美裡唱出的阿爾卑斯「小白花」白花香青,花色都是渾然天成,若要單靠人工調色只怕沒有那個準度,不管怎麼看,活脫就是不折不扣的阿爾卑斯山翻版。

而冬天的時候,這裡更是全台灣的焦點,正因為合歡山的海拔高度,克服了因為緯度不足的魔咒,在少見白雪的亞熱帶,所有的人都因為這難得一見如鵝毛的雪花而興奮不已,白皚皚的大地,也像是在阿爾卑斯山的雪國,合歡山莊傳來的燈火,讓人感覺溫暖,一如阿爾卑斯雪白大地裡的農舍。

若不想只是走馬看花,選擇步行在此間四通八達的登山健行山徑上,那麼你會有著更多的發現與想像。合歡山埡口是通往群峰的十字路口,你可選擇邁往具有難度的奇萊北峰,走向十分鐘便可攻頂的石門山,爬上仰之彌高的合歡東峰,任選一座,都能讓人體會一步一腳印的踏實,抬起頭來感受面對崇山峻嶺的卑微渺小,這時反而令我想到了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的跋山(trekking)經驗。

人們千里迢迢來到尼泊爾跋山,就像是進行一種儀式,也為了一睹隱藏在雲霧間世界屋脊的廬山真面目;在合歡山,登山者也抱著同樣期待,過程中與自己對話,更希望在登到高處後,可以用眼睛撫摸著起伏的台灣屋脊。在天氣晴朗的時候,若說可以從台灣頭看至台灣尾,可一點也不誇張,中央山脈北邊的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南邊的關山一次看盡,周邊的名山百岳更不在話下。雖然對運動不足的人來說,有時不免氣力用盡,但那份登高望遠、腳踏土地的悸動會長久縈繞心頭,有時竟然也會有癮頭。不過和在尼泊爾跋山不同的是,尼泊爾跋山僱請挑夫便宜且容易,你只要專心走路、用心賞景即可,但在這裡挑夫不算盛行,所有的重量必須你自己一肩扛起,但這未嘗不是對自己心志的另一種磨練。

如果你只把合歡山當成一個景點下車拍照留念的話,那實在就太可惜了。對我來說,合歡山應該是一塊區域,有人說:「橫看成嶺側成峰。」角度不同,喜悅也不同,單就旅行的概念而言,在這區域裡面,它就同時擁有歐洲與尼泊爾的元素,我絕對相信這裡依舊有其他無限的可能性,等著人們發掘。


【刊登於2006年2月號Here Plus雜誌】

2006/03/17

收到世界遺產地圖
分類:世界遺產



看了什麼東西協會(WHAT)發來的電子報,得知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發送2006年世界遺產地圖,喜愛世界遺產的我,當然也寫信去要了一張。

隨著時間淡忘了這件事,但在昨天,信箱中出現了來自巴黎的信,打開一看,便是精緻的地圖。正面是世界全圖,標示著世界遺產座落的位置;背面是全部的名錄,一時還沒想到到底是要裱框起來插小旗,還是收藏在琴譜夾中。

目前全世界有812處世界遺產,分布在137個國家,分布的如此之廣,想要一一走訪,實在需要時間與毅力,而且數目隨著每年召開的大會還會逐年增加。不能去的日子裡,就看著地圖神遊,過過乾癮,並作著下一趟行程的美夢。

2006/03/15

跟著國父遊澳門
分類:中國



兩岸關係持續爭論不休,政治人物紛吐口水各自表述,若要選出較無爭議性,兩邊都可接受的代表者,大概非國父孫中山先生莫屬。在國父逝世紀念日這天,來到澳門這彈丸之地,追尋他曾經在此留下的足跡,緬懷那濟世濟民的情操。

有讀過小學的人大概都能背得出:國父是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人。但大概很少人知道,割讓給葡萄牙人作為殖民地的澳門,其實也是隸屬於香山縣,而事實上,國父畢生革命事業也與澳門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


國父當年執業的鏡湖醫院,如今是全澳門歷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的醫院。

當年國父從澳門出發,遠赴檀香山留學,學成後也依舊回到澳門,在鏡湖醫院懸壺救人,成為澳門第一位華人西醫。這座國父初試啼聲的鏡湖醫院,設立於1871年,從三合院傳統建築演變至今日16層大樓,也已發展成全澳門最大的綜合醫院,繼續他未完成的志業。後來他也在議事亭廣場旁的仁慈堂附近開設中西藥局,雖然現在已不見當年舊跡,但位在廣場邊,大堂巷7號盧家大屋的主人,卻是與國父的革命事業息息相關。

國父邊行醫邊籌組革命行動,由於澳門是清廷的化外之地,因此許多革命黨人在此活動,澳門富商盧華紹(盧九)便是主要的資助者。約建於1889 年的盧家大屋,受到了清末時期民居及西方建築風格的雙重影響,內部不僅有中式的磚雕、窗櫺等,也有西式的天花板、鑄鐵欄杆。由建築上的大膽採用,也約略可以看出當時盧家接受西化思想的軌跡,自然也對當時有著先進思想,甘冒大不諱的革命事業多所支持。


不管思想多先進,盧家大屋的主人希望榮華富貴的觀念,仍然反映在屋內窗櫺上,這似乎也是所有人的願望。而西方的鍛鐵窗框,也被使用在大屋內,突顯了澳門中西合併的文化特徵。

盧家在澳門另有一座著名的宅所,是由長子盧廉若聘人設計的盧廉若公園。這裡同樣中西合併,融合蘇州園林風格和希臘羅馬的建築形式,1912年革命成功後,國父來澳門,就是在這裡接見中葡士紳,並且下榻園中的春草堂,如今則成為對外開放的大眾公園。


小橋、流水、假山、飛簷,是盧廉若公園蘇州園林造景的元素,但亦有羅馬柱式的葡式風情,協不協調?見仁見智,但卻說明了澳門的殖民地歷史。

巡禮之行最後來到國父紀念館。這座由國父故居改建的建築,不但曾是其住所,更是夫人盧慕貞與子女定居之地。館內展出許多與國父革命事蹟相關的珍貴照片和書信等等物品,屋內擺設都比照原來模樣置放,盧夫人穿過的衣物亦珍藏館內,睹物思情,遙想那個時代的動盪,更讓人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平靜。


國父紀念館規模不大,也由此可看出國父淡泊的精神與風格。澳門雖已回歸大陸,但這裡依舊看的到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也說明了國父在兩岸的地位。

【刊登於95.3.14中國時報旅遊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