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5

跟著國父遊澳門
分類:中國



兩岸關係持續爭論不休,政治人物紛吐口水各自表述,若要選出較無爭議性,兩邊都可接受的代表者,大概非國父孫中山先生莫屬。在國父逝世紀念日這天,來到澳門這彈丸之地,追尋他曾經在此留下的足跡,緬懷那濟世濟民的情操。

有讀過小學的人大概都能背得出:國父是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人。但大概很少人知道,割讓給葡萄牙人作為殖民地的澳門,其實也是隸屬於香山縣,而事實上,國父畢生革命事業也與澳門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


國父當年執業的鏡湖醫院,如今是全澳門歷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的醫院。

當年國父從澳門出發,遠赴檀香山留學,學成後也依舊回到澳門,在鏡湖醫院懸壺救人,成為澳門第一位華人西醫。這座國父初試啼聲的鏡湖醫院,設立於1871年,從三合院傳統建築演變至今日16層大樓,也已發展成全澳門最大的綜合醫院,繼續他未完成的志業。後來他也在議事亭廣場旁的仁慈堂附近開設中西藥局,雖然現在已不見當年舊跡,但位在廣場邊,大堂巷7號盧家大屋的主人,卻是與國父的革命事業息息相關。

國父邊行醫邊籌組革命行動,由於澳門是清廷的化外之地,因此許多革命黨人在此活動,澳門富商盧華紹(盧九)便是主要的資助者。約建於1889 年的盧家大屋,受到了清末時期民居及西方建築風格的雙重影響,內部不僅有中式的磚雕、窗櫺等,也有西式的天花板、鑄鐵欄杆。由建築上的大膽採用,也約略可以看出當時盧家接受西化思想的軌跡,自然也對當時有著先進思想,甘冒大不諱的革命事業多所支持。


不管思想多先進,盧家大屋的主人希望榮華富貴的觀念,仍然反映在屋內窗櫺上,這似乎也是所有人的願望。而西方的鍛鐵窗框,也被使用在大屋內,突顯了澳門中西合併的文化特徵。

盧家在澳門另有一座著名的宅所,是由長子盧廉若聘人設計的盧廉若公園。這裡同樣中西合併,融合蘇州園林風格和希臘羅馬的建築形式,1912年革命成功後,國父來澳門,就是在這裡接見中葡士紳,並且下榻園中的春草堂,如今則成為對外開放的大眾公園。


小橋、流水、假山、飛簷,是盧廉若公園蘇州園林造景的元素,但亦有羅馬柱式的葡式風情,協不協調?見仁見智,但卻說明了澳門的殖民地歷史。

巡禮之行最後來到國父紀念館。這座由國父故居改建的建築,不但曾是其住所,更是夫人盧慕貞與子女定居之地。館內展出許多與國父革命事蹟相關的珍貴照片和書信等等物品,屋內擺設都比照原來模樣置放,盧夫人穿過的衣物亦珍藏館內,睹物思情,遙想那個時代的動盪,更讓人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平靜。


國父紀念館規模不大,也由此可看出國父淡泊的精神與風格。澳門雖已回歸大陸,但這裡依舊看的到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也說明了國父在兩岸的地位。

【刊登於95.3.14中國時報旅遊版】

0 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