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2

春遊江南4:米行大街長干里
分類:中國



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李白遊金陵時,寫下這首以女子自述口吻,抒發對遠行經商丈夫懷念之情的詩句。這首國中課本裡頭列為必背的篇章,我卻從來也沒想到,故事發生的背景竟然就是老家區域範圍。

長約莫兩百多公尺的雨花路,往北走到底便碰到外秦淮河,過了上頭的長干橋就是中華門,而從長干橋至雨花臺一帶,便是李白於詩中提到的長干里。外秦淮河近長江,有水利漕運之便,因此從六朝以來,就是南京城的糧米主要交易地。來自長江中上游的米船在此集散,旺盛的人氣使得這裏成爲南京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雨花路上米行櫛比鱗次,酒樓茶館密布。父親說,小時候家裡附近盡是茶館,他還記得的「老萬全」、「悅來」等老字號在當時都是門庭若市,他也曾經在那裡喝過茶,不過我們問了問這條街上的老居民,他們說:很多茶館在解放後沒多久就都紛紛停業了。

父親也許不知道的是,雨花路正因為糧米生意的繁榮,在1930年代之前還叫做「米行大街」,直到後來米市沒落,才改了名字。父親跟我說,我的伯公經營的生意便是在外秦淮河邊,類似今日碼頭工會理事長的角色,在這龍蛇雜處的地方,角色亦正亦邪,但也人脈亨通,因此當上了市議員。我的祖父是「紅帽子」,做的是火車站搬運工人的工頭,兄弟倆都是靠交通運輸發達掙飯吃,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物流業」。

以古代城牆的地域角度來看,雨花路算是城外,進了中華門,才是進得城內。父親說:他還記得小時候中華門都有日本憲兵駐守,要經過城門都得排隊搜身才准放行。城內管理得緊,食物都有配給,冬天的時候,家裡的長輩就把米縫在棉襖裡,叫父親夾帶去給城內的親戚。還好日本憲兵對小孩子搜查不嚴格,有時還會拿糖果給父親吃,否則我今天大概就無法敲鍵盤來紀錄這一段了。


米行大街的繁華,如今只剩下寥寥幾間糧食行。


雨花路兩邊就是詩人筆下的長干里。


中華城門外就是外秦淮河,以往的運槽之地。


長干橋。父親說,逃難時已被炸斷,這是後來重建的。

2 迴響:

匿名 提到...

這真是最好的教學資料
今後若談到“長干行”可否借為印證?

木馬 提到...

非常歡迎啊
這樣應該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