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1

蒙兀兒帝國的榮光
分類:印度



位在南亞的印度,近幾年來在經濟上的蓬勃發展,受到全世界的矚目。而我們對這個國家的印象,除了逐漸躍起的經濟成就外,多半是摻雜著神秘氣氛加上異文化的文明古國。事實上,印度是個極度「複雜」的國家,這反映在宗教、文化、語言、人種等不同的多元面向上。多樣的面貌,亦成為印度發展觀光的利器,每年皆有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一睹這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國的風情萬種。

印度古代建築絕對是吸引觀光的重要項目之一。印度建築一如其文化上的多樣性,融合了佛教、印度教及伊斯蘭教的精華,尤其從西元16世紀初至19世紀中葉,印度被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兀兒(Mughal)帝國所統治,這個帶有蒙古成吉思汗後裔血統的民族,在藝術與建築成就上,綻放了璀璨無比的光彩。由於歷代君主對異教並不排斥,所以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等等都對文化產成潛移默化,再加上中亞與波斯的影響,形成有別於其他伊斯蘭建築的「蒙兀兒」風格。

在伊斯蘭教義中,除了真主阿拉,不能崇拜其他神明,甚至連陵墓也不能參拜,但在蒙兀兒建築中,反而都是以陵墓建築最為出色,也看得出與當地文化結合後重新解釋的文化變遷。在印度,伊斯蘭教徒僅僅只有12﹪,所佔的比例並不高,但這樣的歷史交會,使得今日印度北部,能夠看到帝國留下來的偉大建築,也延續影響了今日印度的建築風格。


有「小泰姬瑪哈」之稱的的胡馬庸陵。

蒙兀兒帝國的第二任皇帝胡馬庸(Humayun)確立了蒙兀兒式建築的形式,在現今首都德里的胡馬庸墓是象徵之作。墓陵由取材方便且易於雕刻的紅色砂岩所打造,所有設計都與數字「四」有關,因為「四」在蒙兀兒文化中代表神聖與平和,包括四分的花園、四座小圓塔等,都呈現出一種對稱均衡的美感。洋蔥頭圓頂、雙拱門、水流渠道以及四周所裝飾的花紋或雕刻,樣式比較簡樸粗獷,這都是早期以原色爲主的蒙兀兒風格,陵墓整體也成爲後期建造陵墓的典範。最著名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泰姬瑪哈陵,在設計上便是以此墓為藍圖,因此胡馬庸墓又有「小泰姬瑪哈」之稱。不過兩者不同的是,泰姬瑪哈陵(Taj Mahal)放棄傳統的紅色砂岩,改採大量白色大理石以及精準琢磨的鑲嵌彩色瓷磚、寶石或鏡片的工藝技術,與樸實的早期風格大相逕庭,是後期蒙兀兒建築的代表。

蒙兀兒風格到了第三任皇帝阿卡巴大帝(Akbar)時更被發揚光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便是阿格拉堡(Agra Fort),這座巨大的建築,同樣用紅色砂岩為主體材料。最初的阿格拉堡同時肩負有防禦敵人的功能,所以有著高大的城門城牆和圍繞城牆的護城河。

阿格拉堡內的建築歷經三代皇帝的整建,風格殊異。第四任皇帝迦亨基所興建的迦亨基宮(Jehangir's Palace),融合印度和波斯建築特色,同樣使用紅色砂岩。而到了第五任皇帝沙賈罕(Shah Jahan)時,他拆除阿格拉堡內部分看來厚重呆板的紅砂岩建築,改以更高級的白色大理石作為建築材料,興建包括公眾大廳(Diwan-I-Am)及珍珠清真寺(Moti Masjid)等建築。在這個時期,沙賈罕為了紀念他過世的愛妻穆塔茲而建造的泰姬瑪哈陵,更是蒙兀兒建築的精華與顛峰。


阿格拉堡內的公眾大廳,是接見臣民之所。


珍珠清真寺。

泰姬瑪哈陵與阿格拉堡這兩座經典建築僅隔著一條雅穆納河對望。沙賈罕在1631年下令興建泰姬瑪哈陵,大約與法國凡爾賽宮、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同在一時期,前後共花了22年的時間,動員了無數人力與金錢,完工後,蒙兀兒帝國的元氣也隨之大傷。

泰姬瑪哈陵主體以沙賈罕最愛的純白大理石砌建。出入門型皆採典型的伊斯蘭教穹頂,象徵著伊斯蘭教的宇宙觀。正門頂端前後各有11個白色小圓頂,每個圓頂象徵一年,恰好是建造泰姬瑪哈陵所花的時間。陵墓內涵蓋了前庭、正門、蒙兀兒花園、水道、噴水池、陵墓主體和左右兩座清真寺,格局完整對稱,「四」的概念也融合在建築理念中。


從前門的穹頂看泰姬瑪哈,呈現和諧對稱的美感。


泰姬瑪哈陵的入口大門,有著精緻的鑲嵌和鏤空雕刻。

從遠處看泰姬瑪哈陵,彷彿是無暇的純白,但隨著距離慢慢靠近,才發現驚艷之處。伊斯蘭教中禁止偶像崇拜,因此陵墓上的裝飾多半是以幾何圖形與花草植物圖案為主,白色的大理石上,鑲嵌了從各地運送而來的寶石,就像是一體成型的,十分磨合,摸起來光滑平整,很難觸碰的出接縫之處。就算沒有鑲嵌,也有直接在大理石上的雕刻,同樣是巧奪天工,透過凹凸光線照射的明暗,來顯現立體層次之感;連陵墓主體正門門扉上的裝飾可蘭經文,也考慮到視覺的遠近效果,上面字體比下面大,當人們抬頭由下往上看時,就會有著都是大小相同的錯覺,令人讚嘆當時的工藝思考與水準。


傳統鑲嵌工藝被保留下來,成為生活上可使用的美學。圖為大理石小桌墊。


沙賈罕晚年被兒子歐朗傑伯囚禁在阿格拉堡。原本還想蓋一座和白色泰姬瑪哈陵如出一轍的黑色陵墓,作為自己身後的安厝之處,但結果只能從阿格拉堡遙望泰姬瑪哈陵,思念愛妻,抑鬱而終。沙賈罕在建築藝術上因為堅貞的感情而創造出曠世巨作,但在政治上,卻如同大部分好大喜功的國王一樣,不可避免的成為國力消長分水嶺。

我站在阿格拉堡的窗戶邊,試著以當年沙賈罕的角度觀看泰姬瑪哈陵。不過我永遠無法是他,只能從這些充滿文化和藝術價值的建築遺産中,尋找更多的創作靈感,使得世代相傳的藝術風華能夠綿延不絕。

【刊登於2006年5月號雅砌雜誌】


當年的沙賈罕從這個窗子遙望泰姬瑪哈陵,心中不知是何種感觸?

5 迴響:

匿名 提到...

我們看到的印度真的很不同,下次我也要去看看這些美麗的建築。

木馬 提到...

印度真的太大
太多不同的東西可以看
怎樣都不會膩的

匿名 提到...

好美的泰姬瑪哈陵
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去看看

木馬 提到...

Mego
泰姬瑪哈陵確實很美
但不知是不是照片或電視介紹太多
初見時的震撼消失了
要努力的尋找不同角度的泰姬瑪哈陵

歐吉桑 提到...

剛從印度回來,看到你的文章,寫得真好!
只不過並非:
『泰姬瑪哈陵與阿格拉堡這兩座經典建築僅隔著一條雅穆納河對望。』
這兩座建築沒隔著雅穆納河對望,而是同在雅穆納河右岸一個轉彎處。你到Google地圖就看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