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1

【世界遺產專欄】武當山vs梅特羅
分類:世界遺產

左為武當山 右為梅特羅

千百年來人類文明史上,始終不斷在天地之間探尋自己從哪裡來,將來往何處去的問題,各類宗教無疑提供了一種解答的可能性。不管所信仰的宗教為何,人們總是想要找一個修心與冥想的理想之地,好擺脫塵喧人世,體悟人生道理。山岳有地高之靈,空氣清淨,環境單純,自然成為絕佳之處,中國的武當山與希臘的梅特羅,雙雙出線成為代表,並同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可惜在中外歷史上,宗教與政治常常是一體兩面,習道者藉政治鼎盛傳布,當權者藉宗教鞏固統治,政教之間曖昧的關係,難免有時模糊了求道的焦點。唐代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我則說:「山不在高,有封則名」。中國道教自東漢創立以來,就與武當山脫離不了干係,歷代帝王曾數次在武當舉行封山儀式,因為政治力量,使得武當山聲名日盛,但就算改朝換代,並沒有影響武當山的地位,甚至到了明朝,還成爲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及全國道教活動中心。

而在遙遠巴爾幹半島中部的梅特羅,信仰的雖然是基督教支派的東正教,但歷任統治者也數次給予榮典,建築規模也隨之不斷地擴大,慕名來此地的修士人數也逐漸增加,到了十五、十六世紀時,已然成爲隱修生活的領導者。不過隨著鄂圖曼土耳其人的入侵,使得具天險優勢的這裡,成為遭受宗教迫害修道者的避難所。

從數量及面積上來看,梅特羅就算在全盛時期的24座修道院,也比不上武當山號稱的9宮、9觀、36庵堂、72岩廟的大規模道教建築群來得多。但數字上的多少只是虛象,修道者的虔誠並不因此稍稍減少。而武當山道觀建築充分利用了山峰高奇雄偉和崖洞深峭幽遂,每一幢建築都在不損山體下借景而成,在雲霧飄渺間,有著仙山瓊閣的意境,無怪乎這裡始終都是學道之人追求的理想之地;而梅特羅的修道者,同樣在似乎鑲嵌於聳立險峻的岩石上的修道院及辛苦鑿刻出來的密室裏,過著苦行禁慾生活。

我看著蓄著長鬍的東正教修道者站立在岩石邊,黑色的袍子迎風鼓動飄揚,我不禁想起金庸武俠小說筆下那群仙風道骨、深居簡出的武當俠士。東西文化雖有差異,但對於修行地點的選擇則似乎都是嚮往能與自然融合之地,其實這未嘗不是人們心中真正的渴望呢?

1 迴響:

匿名 提到...

馬哥最近似乎很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