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5

舒式牌「台北小吃札記」



舒國治老師又出新書了,這回主題從旅行跨界美食,主題或許改變,但不變的依舊是那股渾然天成的「舒派」風格,連小吃都是生活晃蕩中找出來的。

書的主題是台北小吃札記,是舒老師在商業周刊的連載專欄集結而成。我問舒老師,這麼多小吃攤點是為了寫專欄特地探訪的嗎?其實不然,對於天天外食的他而言,這些點都是數年的吃食經驗,根本就已經內化成生活中的一部份,剛好就寫出來罷了。書中的點沒有參考坊間花花綠綠的美食情報書籍,也絕少已被報導多次的錦上添花,翻開書,從封面到內容,仍然是細明體鉛字印在素淨的紙上,連個美食的照片也沒有,也唯有舒老師方能寫出如此風格。

曾經幾次跟舒老師約吃飯,每次都不用拿主意,只消跟老師說今晚委由他帶路,他就熟門熟路的帶我在大街小巷裡鑽,每攤也許販賣眾多,但只取精華,都有不同的味感,就像在記者會中提到,朋友說自己去吃不好吃,總得他作陪才是滋味。揣摩著他的味感偏清淡原味,閱讀裡頭對食材與人文的描述,與其說是美食導引,不如說是舒國治版自成一格的慢食運動。

記者會上和其他新書發表會不同,不僅有書看,還有書中的小吃躍然呈現眼前,原來是老師為了大家,一早就西市買駿馬,東市買鞍韀採買來的,不只用看的,還可親自品嚐,老師還不斷詢問大家吃起來如何,秀蘭小館的菜飯、秦家餅店的乾烙蔥油餅、豆腐捲、貴陽街永富冰淇淋、師大夜市冬瓜茶,吃的到喝的應有盡有。其中我最屬意康樂意包子,剁碎的青江菜餡和上些微的肥油脂,讓我食指大動。

小吃原本就和自己的口味與記憶息息相關,小吃要能路邊擺攤,吃進嘴中的不單是味道,更是周邊環境的市井氛圍,有人想把小吃搬進五星級飯店,那可真是不懂小吃的精髓所在。舒老師說:判斷小吃好吃與否不靠口傳,在於「目測」,一般人要練就這般工夫,得先有時間閒晃,再從路街的旮旯處找尋到符合自己口味的佳美小吃,而非從朋友或書刊上得知訊息,到頭來也許還落了個道聽塗說。

2007/06/04

旅行中的童顏



有許多人說:「微笑是人與人之間共通的語言!」這句話幾乎為大部分的人所認同。但是倘若你曾經看到從孩子們臉上綻放出的微笑,那麼也肯定會認同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一種語言,會被這份童稚的美麗所感動!不管在落後或是進步的國度,也不管在貧窮或富裕的人家,孩子的微笑,都是大人在外辛苦努力的最大動力來源,也是身心疲憊之際所滿心期待的最大回饋。這些小天使的笑容,讓一切都成為值得。

東南亞柬埔寨的冬天,沒有寒意,天氣依舊溽熱不堪,孩子們紛紛脫光衣服,撲通撲通跳下田邊的溪中,在陽光照耀下,水滴有如閃爍的珍珠,從他們頭髮上一粒粒分明的劃道弧線灑了出來。見有人在拍照,也顧不得身上一絲不掛,黝黑的臉上掛著天真無邪的笑容。

在希臘愛琴海的碧海藍天下,納克索斯島(Naxos)的孩子三五成群,在居民不論回家或外出都會經過的鎮中央小型廣場上嬉戲遊玩。看到我這個陌生人突然闖入,孩子的眼光起初透露著不信任,但在表達友善後,他們卻又是最能夠和人打成一片的,孩子圍繞在我身邊玩遊戲,雖然語言不通,但他們依舊用他們最燦爛的微笑,讓我這個不速之客心情放鬆,彷彿在剎那間回到童年。

當下我突然恍然大悟,是啊!其實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小孩,甚至每個大人的心裡都還依舊保有一個小孩。跟孩子相處在一起,不僅喚起你被社會規範約束已久的赤子之心,也洗滌你那雙被長久矇蔽,原本能欣賞事物美好一面的眼睛。

對於旅行者來說,孩子的表情永遠是相機想要捕捉的鏡頭,也是取之不盡的絕佳攝影題材。從每個孩子臉上都可以想像他們未來的模樣,孩子就像是一支支不同的箭,朝向每個不同的目標飛去。臉上所呈現的一喜一怒、舉手投足間的一舉一動,往往都是那麼自然,絲毫沒有一點做作,就算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童顏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語言,是旅人最直接的心靈悸動。

【刊登於長榮機上雜誌】

2007/05/29



在和平鴿銜來橄欖枝之後,全世界慕名而來的人們紛紛湧到吳哥窟,為的是想要探索曾經隱沒在叢林中,如謎團般的中世紀文明,在這些當時留下的寺廟與宮殿建築中,親臨體會這世界七大奇景的震撼。

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也許不見得看得懂遺留在牆上那些複雜難懂的浮雕壁畫,但一定會對那有著圓潤豐勻,卻又感覺體態輕盈的Apsara仙女雕刻印象深刻。這些舞娛天神的仙女,不僅動作搖曳生姿,柳腰輕擺,更透過生動的傳達揣摩,讓人覺得彷彿還可以「看」到梵音嬝嬝的音樂。

只可惜要從這些美麗舞影中找到完整的並不容易,在人為與自然的聯手下,每尊都各有殘破,連修心潛性的僧侶,也試著尋找觀看的角度,做出屬於自己的解讀。

2007/05/24

一橋飛架變通途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毛澤東《水調歌頭·長江》

1956年6月,毛澤東由武昌游泳橫渡長江,到達漢口,游在長江中,看著橫跨長江的武漢大橋,大概是一時興起,填了這首詞。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除了連接用途,有時也會拿來當作國力的呈現。同樣橫跨長江的南京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第一座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曾經被中共宣傳成六十年代主要建設成果。但如今在快速經濟發展下,過低的橋身反而成為萬噸海輪進入的阻礙,因此有人建議該重建,沒想到連橋的命運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目前長江已建成通車的大橋有39座,在興建中的尚有11座,已完成規劃的也有17座。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貨能暢其流的橋樑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展開,不過隨著橋樑的增加,也代表了更多的污染有形無形的毒害著這條中國母親河,我深深的憂慮這條巨龍在將來會成為反噬的毒蛇。

父親在民國38年,帶著一只皮箱,從當時橋附近的下關上船離開家鄉,順江渡洋來到台灣。如今再站上高85公尺的大橋,看著江面上來往絡繹不絕的大小船隻,不知又是怎樣的感受?逝者如斯,白髮斑鬢,也許只能徒呼大時代的造化弄人吧!

2007/05/22

枋山太陽果



屏東縣枋山鄉,這個從高雄往墾丁路上一定會經過的鄉鎮,在我高中時期不知行過多少遍,對它的印象是:一邊是中央山脈的餘脈,一邊是碧藍的海水,車行到這邊就能看到一大片的海了!

沒想到多年不見,枋山的落山風依舊,含有鹽分的土質,在當地農民利用下將缺點化成優點,除了早就知名的楓港洋蔥外,更種出了甜度高、色澤美、品質好的愛文芒果。枋山地區栽種的芒果以愛文芒果為主,佔了約9成,因日照充足,產期又比台南、高雄提早約半個月。台灣的農民實在厲害,常常化危機為轉機,但比較可惜的是未能掌握行銷品牌,將這種美好滋味發揚光大。

不管那麼多,再管芒果就要變黑了。芒果是我最愛的水果之一,但這種熱帶風味十足的水果,每每到了台北,價格就翻兩翻。現在可以宅急便,直接產地購買也真方便,推薦給大家,共享夏天的滋味。我要買芒果

2007/05/15

真假之間





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大陸一個老農夫,用積蓄買來種子播下,秋收時竟然顆粒不長,因為種子是假的。老農傷心至極決心一死,買來一罐農藥喝下,結果沒死,因為農藥也是假的。由於人沒死,一家人慶幸,買來一瓶好酒全家喝,結果全家人都死了,因為酒也是假的。

這樣的黑色笑話某種程度描繪了大陸的實際情況,雖然官方打假不手軟,但天高皇帝遠,加上官、商、民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很難收到立竿見影之效。我們在南京最繁華的夫子廟鬧市,見識到了這個笑話的延伸版。

大陸是世界的工廠,除了幫別人代工,也積極的想發展自有品牌,只是品牌的經營需要長久時間,凡事向錢看,賺錢已成為全民運動的大陸人,最快的方法就是魚目混珠,把別人的品牌改個樣就上市,在台港兩地都頗受歡迎的平價服飾佐丹奴(GIORDANO),硬是變成了卡丹路(CARDANRO),連產品的LOGO也是一隻青蛙,大喇喇的就在看板上亮起。眾看官如果說這之間沒有關聯,打死我也不相信。更妙的是,正牌與假牌就是隔壁鄰居,彼此井水不犯河水,我先是傻眼,後來忍不住狂笑起來,這也算是一種中國式的幽默嗎?

我又到卡丹路的網頁上了解了一番,上頭寫著「卡丹路是義大利國際知名品牌」,可是我用狐狗大仙搜尋,卻找不到這個知名品牌的資料,難道是我孤陋寡聞,也請熟悉精品的朋友幫忙求證一下,也許真的是我少見多怪了!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的一則新聞,連迪士尼樂園在大陸也出現抄襲版,北京市郊的石景山遊樂園出現極為相似的米老鼠與其他迪士尼的物品,連睡美人城堡都有,但負責人堅稱:那不是米老鼠,只不過是隻長了耳朵的大貓。

其實貪便宜是人性,不分國界的,對於發展中的國家,這些便宜廉價的產品確實是他們了解世界,滿足慾望的方式;外國人是沒有盜版抄襲的環境,因為法律給了完整的保障,但每當我在中南半島或大陸這些盜版猖獗的地方,看到他們逮住機會,不管是CD、DVD甚至名牌包,還是卯起來買的不亦樂乎,就不免一笑,這樣的問題就像貓捉老鼠,似乎是永遠的糾纏。

2007/05/14

夜探玫瑰古蹟



有人常感嘆生不逢時,未能躬逢那百花齊放,思想由桎梏到解放的年代,但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們身處那樣並不容易表達自己的年代中,是否又有勇氣去改變或挑戰舊的習慣與思維呢?

舞蹈家蔡瑞月女士的名字我聽過,但對於她的生平始終模糊;我也知道原本的舞蹈社被火燒毀,淡不知有人默默從新催生中。智邦生活館在玫瑰古蹟重新開放之際,邀請部落客先去探訪,我才略知一二。

蔡瑞月是將現代舞引進台灣的第一人。在1937年,她一人獨自赴日學舞,年僅16歲的她,一生為舞蹈奉獻,返國後在中山北路的巷弄裡,向公家承租了日據時期的舊文官宿舍,成立舞蹈社,為台灣舞蹈教育紮根。在那樣的年代裡,每個人都有著一大串的故事,更何況是藝術家。

舞者在復原的木板地上,跳著蔡瑞月當年從日本回台,在大邱丸甲板上所編跳的「印度之歌」。我們離開寬廣的草坪,重新從小巷走到不起眼的大門,大門邊的九重葛,歷經1999年的大火,依舊綠意盎然,溫暖的黃色燈泡,照亮了小庭院,一如以往下課後指引著孩子們回家的方向。蔡瑞月住的小房間,簡單樸素,數十個寒暑投入對舞蹈的熱愛與心力。

如今,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原址成為市定古蹟,目前由北市文化局委託財團法人蔡瑞月文化基金會經營。一個城市必須要有共同記憶的空間,當大家競逐於豪宅新建築的潮流中,樂見在這樣精華的地段,在周圍高聳的水泥叢林中,能夠保留這樣一段歷史,這樣一個故事,以及這樣一個空間,讓身體延展,讓思想放鬆。

2007/05/10

部落客嚐勁果


又是芒果成熟時。

提到芒果,大家應該馬上想到台南玉井,但台灣尾的枋山鄉,因為土質含有鹽分,日照充足,產期比台南、高雄提早約半個月。木馬的朋友將為他們舉辦上市記者會:枋山「初嚐勁果」記者會,除了線上記者採訪外,亦爭取到部落客參與採訪與報導。有興趣者歡迎留言並留下部落格連結,大家一起嚐勁果,入選者會再告知。

資格:部落客6名(愛吃、愛玩、愛寫、愛分享)

時間:2007年5月17日(四)14:00~16:00


地點:行政院農業委員會5樓禮堂(台北市南海路37號5樓)


任務:參加記者會,大啖新鮮芒果、把訊息帶回、發表於部落格、分享出去。

2007/05/09

西湖的美好妙


若杭州被喻為人間天堂,那麼西湖就是天堂的後花園。蘇東坡有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道出西湖的神韻。

每個美麗的城市,都少不了水的意象,水與生俱來流動與滑順的特性,往往使得剛硬繁忙的城市線條柔和不少。而提到杭州,就不得不提到西湖,甚至像我一樣,來杭州只為了西湖的大有人在。確實放眼中國各大城市,很少像杭州這麼得天獨厚,湖就在城市的精華處,而城市發展也因湖增添靈氣。

既為西湖而來,當然得從不同角度審視,我一時興起,租輛自行車,環湖走走停停。西湖的美其來有自,從古至今不知多少騷人墨客著迷於它的美,譜出流傳千古的佳句,清晨、黃昏尤為一日間之翹楚。西湖之美不光只是欣賞平面的碧波萬頃而已,須得遠山近景一同入眼,方有如攝影般景深層次。



西湖之好亦在大小,若湖像海無邊無際,難免給人畏懼之感,若像澤塘,又有虛張聲勢之嫌;或是乘船至小瀛洲這個湖心小島,一邊是遠山含笑,另一側又變為城市高樓天際線,人為與自然的風景全在轉眼間給包攬了。

西湖之妙在於它的文化縱深,不論是如白蛇傳的傳奇故事,或是與西湖有關的蘇東坡、白居易、岳飛等歷史典故,若知曉一二,配著景點反覆咀嚼,都添風景韻味。我邊看邊想邊玩,竟怎樣也不覺膩。

而南宋立都於此,西湖就已有十景之選。中國人喜歡十這個數字,因為帶有圓滿完整的意思。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花港觀魚、南屏晚鐘、雙峰插雲、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柳浪聞鶯這十個景點,光景點名稱似乎就是一句小詩,頗符合唐代詩人王維所說「詩中有畫」的意境,讓人憑添想像空間。伴著朝代更迭,有些地方雖隨時間滄海桑田,但我抓住了西湖的美、好、妙,玩出西湖的興,依依不捨歸去。




【本文刊登於4月份遠航雜誌】

2007/05/03

多一公斤愛吳哥



「我不作大哥已經很久了!」電影《英雄本色》裡的經典台詞,相信五、六年級生都耳熟能詳。(啥!你說你沒聽過,不要裝年輕喔!)

但我這次又當大哥啦!實際情況是:即將來臨的暑假,時報旅遊老夫子姐姐針對吳哥窟旅遊作了「以文化看世界,帶愛心去旅遊」的企劃,規劃出「五哥一姐愛吳哥」,五位各有擅場的玩家,帶領大家造訪吳哥。並非本人身懷絕技,其實也不是什麼大哥,只是時間抓得好,剛好是第一梯次,因此忝為一哥,二弟、三弟、四弟、五弟,失禮了!

【五哥一姐愛吳哥】出發時間與主題

一哥:7/04 木 馬【揹一公斤愛吳哥

二哥:7/08 葉言都【周達觀真臘風土記之旅

三哥:7/24 工頭堅【用部落客無比胸懷愛吳哥

四哥:8/01 Justin【騎單車保護吳哥

五哥:8/05 咖啡因【吳哥的美麗與哀愁攝影團

一姐:進入老夫子姐姐系列活動生動報導

多一公斤的旅行」這樣的主題,我曾經在今年跨年團中嘗試過,得到分享喜悅大於施捨優越的感覺。柬埔寨雖然物質生活與我們有距離,但也許精神生活比我們知足快樂,國民生產毛額(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高的國家不代表快樂指數(GDH,Gross Domestic Happiness)也高,只是我們在人生裡因為環境而各自擁有不同的東西。

後續的辦法與方式,以及所需要的物資,等到報名確定後,我還會再公佈讓大家知道。讓我們一起多背一公斤到吳哥窟,也讓單純的旅行更具意義。

【五哥簡介】

木馬
長期擔任國家公園解說的木馬,以天為帳以地為床的日子習以為常,此行將號召團友揹一公斤文具或糖果去愛吳哥。他是重度自助旅行者,喜歡享受用最少花費達到旅行目的後醺醺然的成就感。已造訪歐亞非23個國家,喜歡自然人文遺蹟甚於海灘足跡,喜歡鑽進當地市場甚於名牌工廠。

延伸閱讀:多一公斤的旅行

葉言都
中國達人觀真臘~印證周達觀風土記之旅,特別邀請葉先生隨團指導。畢業於台大歷史系、歷史研究所,曾任職中國時報二十七年,現在任教於世新大學,也是台大歷史研究所年齡最大的博士候選人,有多年研究中國歷史、採訪新聞、寫作、在國內外登山旅的經驗,也是國內知名的科幻小說作家。由葉老師帶路到吳哥窟,必將是一次充滿了歷史、考古、新聞與科幻的旅程,讓您難以忘懷。

工頭堅 工頭堅部落格
以部落客無比的胸懷走向碧海藍天,這是工頭的名言。如果說這是個部落格的“名人經濟”時代,那就讓它是吧。在風光的外表下,事實上我和每個人一樣,也有自己的懵懂與脆弱。在忙碌的日常中,努力過著「部落客」與「旅行業者」的雙重人生。

延伸閱讀:七月二十四,部落客旅行團,重返吳哥窟

Justin 部落格
Justin將以騎單車表達愛吳哥,一舉二得。天蠍座,前聯電工程師,2003年以《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造成轟動,同年由大塊文化出版社推出同名著作。個人網站開台以來已累積超過300萬瀏覽人次,目前為專職背包客,並不定期組團探訪吳哥窟等地。

咖啡因 部落格
用鏡頭留下愛,咖啡因將號召攝影同好,用照片激蕩蘊釀愛護吳哥的行動。台大地質研究所畢業後,投入熱愛的專業攝影,簡衣縮食的日子,能將社會現象觀察寫出來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目前剛回到所學的田園調查工作。斯文的外表下,有一顆幽默與溫暖的心。

2007/04/30

吳哥窟觀光的全球化危機



因為帶團的關係,我難得有機會對於一個城市與國家,能夠持續保持觀察,我在柬埔寨的暹粒,目睹了城市慢慢轉變的過程。在我的眼中,我憂心「全球化」浪潮下對暹粒吳哥窟的「同質化」。

暹粒作為柬埔寨這個國家最大觀光資產吳哥窟的城市所在地,這幾年來因為觀光客的造訪,變化十分快速。市區一棟棟高級飯店如雨後春筍般矗立起,新的博物館也正加緊趕工中,人民似乎充滿希望,但這些高級旅館多半是外資興建,真正貧窮的人民似乎還是翻不了身。市場上吳哥窟的行程大同小異,想要不同,只好從旅館等級著手。

1993年吳哥窟剛被列名世界遺產,每年造訪人數約七千多人,而時光荏苒,2006年造訪吳哥的人數已近破百萬大關了,其中以韓國與台灣旅客為最大宗。而全世界最恐怖的中國旅遊大軍還沒開拔來此,吳哥窟垂垂老矣的身子骨,就已經傳出快撐不住的消息了。



暹粒人也許獲得了利益,但無形中相對付出的或許更多。市區多了幾座紅綠燈,而且這些紅綠燈還是跟台灣一樣,有倒數秒數的那種,不知道是不是台灣貨?以前的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個人身體裡都有座時鐘,而當這樣的紅綠燈出現,象徵了人們就開始準備在分秒必爭的精神狀態下,進行資本主義「時間就是金錢」邏輯的競爭。

暹粒的夜生活乏善可陳,頂多到不到一百公尺的酒吧街點杯啤酒,消磨一整晚,我很享受這樣慵懶,無所事事的氛圍。但主其事者好像並不這麼認為,為了打發觀光客的無聊,暹粒開始出現了賭場,發展觀光到最後一定要上這條不歸路嗎?賭出現了,接下來如同芭樂劇中可預期的發展,色情一定開始滋長,帶來的暴利無可避免的激發出人性醜惡面的本性,貪婪、暴力如同被打開的潘朵拉盒子,這對當地生活又會產生多大的傷害?如果拜揚寺的賈雅瓦曼七世頭像有知,它應該寧願自己依舊被埋在叢林深處不被人發現吧!人們千里迢迢的來到吳哥窟,究竟是為了什麼,也許值得大家深思。如果不是想從遺跡中獲得力量與觀照,那建議你不如就去澳門或拉斯維加斯吧!

2007/04/27

小小世界



看完了美女,接著看小孩。

有研究顯示,廣告中最吸引人的三大角色,分別是美女(尤其有露的)、動物和小孩。我們在路卡(Lucca)的教堂廣場前,發現了滿地的彩紙和相互追逐嬉戲的孩童,有小老虎、小蜜蜂、小羅賓漢、小公主等等,彷彿是場小型化妝嘉年華,於是就被吸引了,腳步不由自主停了下來。

吼!我是不會咬人的小老虎。

說實在話,西方小朋友個個皮膚白皙、小臉通紅、輪廓深邃,任誰看了都覺得卡哇依的不得了,但往往過了三十歲後就開始走下坡,人老後就變得雞皮鶴髮,不忍卒睹;相反的,大部分的東方人則是經歷相反過程,所以才有女大十八變的說法,再加上時興什麼坡尿酸、雷射拉皮、胎盤素的推波助瀾,愈老是愈俏。

不只在路卡,我們在威尼斯、西恩那等等許多城鎮中,都見到父母親將自己的寶貝精心打扮成卡通人物,其實也不用刻意,因為逛一圈超市,裡面就有販售整套的服裝,相當方便。冬天裡穿上這些毛茸茸的衣服,不僅保暖,也算自娛娛人。特別一提蒙面俠蘇洛,當天有三個小朋友特別鍾情(不知是小孩的自我意識,還是大人在小孩身上投射的心理)此號人物,不約而同的撞衫,只不過另外兩個身手矯健,不斷在廣場上比畫「劍術」,唯獨這枚肥嘟嘟蒙面俠,氣喘噓噓在後面追趕,永遠都像是電影中最後趕到的警察。我幫他拍照,他父親還叫他舉劍擺姿勢,雖胖但依舊英氣逼人。

胖蘇洛

2007/04/20

墓仔埔也敢去



中國人有著慎終追遠的美德,對於已經過世的先人,就算平常再怎麼忙碌,也總會在清明節這天空出時間,全家大小上墳掃墓,以表達追思之情。其實不只中國人有著這樣的行為,許多國家也都有著寓意相同卻形式表現不同的儀式。這些儀式也許平時不容易看到,但在旅行的過程中,卻是能夠常見到迥然不同的墓園造型,也間接透露出了風俗與人文的一面。

可能你會好奇,旅行就旅行,幹麼還逛到墓園裡頭去?可別懷疑我的參觀動機,也別覺得忌諱或觸楣頭,事實上,國外有很多墓園其實是開放的,甚至佈置的如同公園一般,一點都沒有令人覺得陰森的感覺。而且旅行本來就是體驗人生,觀察人生百態的一個過程,日常生活乃至生老病死都可能成為旅行者觀察的主題之一。

不同宗教有著不同的生死觀,印度教徒死後火葬,餘燼投入恆河中,沒有墳墓,體現生之於水,死亦歸水的教義;而對伊斯蘭教徒而言,人死後要在24小時內立刻下葬,而且不能用火葬,只能用土葬且不用棺木,展現清與真的特質;天主教葬禮則通常配合各地風俗,較不拘泥形式,但禱告、彌撒則是不可缺少的過程。

明孝陵的跪石象顯現皇朝威榮,但往生者可否體會得到?

新羅王朝的大陵苑圓型塚,現已變成可親的公園。

世界上的墓園千百種,躺在那邊被憑弔的人也不一樣。不管你是功成名就,不可一世的將相帝王,還是沒沒無聞,庸碌終生的販夫走卒,老天爺是公平的,人到最後都不過是一坏土。雖然這坏土有大有小,但也都是作給後人看的,往生者自己往往看不到。不管是置放古埃及法老王木乃伊的雄偉金字塔、韓國新羅王朝的圓形塚,還是葬著明朝開國君王朱元璋的南京明孝陵,抑或是蒙兀兒帝國沙賈汗國王為了紀念愛妻而興建的印度泰姬瑪哈陵,這些耗費鉅資,動員龐大人力的墓園建築,也許當時勞民傷財,但卻反映了神權與君權時代的極致美學,也因為這些墓園裡往往留下了當時工藝與美術上的精華,而成為博物館最吸引人的館藏,後世子孫如今謀生的依賴,可以說真是大發死人財。

同樣受人緬懷的還有名人之墓,雖然沒有像帝王墓般的排場與豪奢,但由於他們生前的一番作為,再加上有些又正撒手於事業顛峰之際,留下漂亮下台的身影,反而更加讓人懷念。像是西方的貓王的「優雅園」,每年忌日都有不遠千里來自全世界的歌迷到此憑弔;而東方的鄧麗君墓園「筠園」,也吸引了許多在鐵幕時期聽著柔美歌聲撫慰心靈的大陸觀光客前來。西湖畔的岳王廟,葬著壯志未酬身先死的岳飛,忠肝義膽受後人景仰,而一旁的秦檜夫婦像,跪在牆角受人唾罵,此情此景也提醒自己不要貪一時利慾,要秉持做人原則,以免遺臭人間。

大規模的墓園總讓人動容,像是法國諾曼第登陸的陣亡將士墓、柬埔寨首都金邊近郊赤棉時期大量屠殺無辜百姓堆成的萬人塚,每每看到總是提醒著世人戰爭的無情與可怕,但歷史總是一再重演,人們似乎永遠也無法從一篇篇血淚故事中獲取教訓。

澳門的小熊維尼墓,造型可愛卻是生者永遠的痛。

我畢竟是一介平民,重口味的墓園看多了,難免不外乎是些帝王將相,權貴名流之墓,他們那些傳說韻事只是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不如同為市井小民來的有同理心。我在澳門寸土寸金的天主教墓園中,瞥見一個特別的墓碑,上頭沒寫碑文,簡單的大理石材上,只有亡者的照片與小熊維尼的圖案。這是一個五歲的小朋友,我不知道他因何故離開人世,但我卻能從這簡單卻震撼的墓碑上感受到父母親的傷痛與不捨。而在希臘我也看到為了紀念在公路上因事故喪生的親人,在路邊架設只放照片的小型墓,除了懷念之外,也有提醒駕駛人的意味在裡面,以免其他人重蹈覆轍,也算功德一件。(延伸閱讀:路邊小教堂

從這些墓園之旅中,我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愈靠近死亡,說不定你對人生又會有另一番的體悟。

【本文已刊登於中國時報】

在阿曼的葉門式墳墓,外型看來也算奇特的墓園之一。

2007/04/13

塔普倫寺佝僂老者



我在五年前第一次隻身來到柬埔寨吳哥窟,雖是初到,但很容易就在陌生的塔普倫寺認出這個熟悉身影。

那時的塔普倫寺遊客不多,盤踞在建築上的白胖樹根數量比遊客還多,特別令人震撼,不像現在情形反轉。而別看這位佝僂老者貌不驚人,他的身影每每都會出現在介紹吳哥窟的書籍及影片中,也曾經當過Lonely Planet的封面(忘記是第幾版的柬埔寨),只要來到這裡,就能看到他,像是每天不休息的值日生,不僅早已成為旅行者造訪此地時熟悉的對象,也成為塔普倫寺的另一個代表象徵。



他唯一且重複的動作,就是執著的拿著竹掃把不斷地在頹傾廢墟中跨走掃著,遇到他,大家都把腳抬起讓他完成工作。但地上的落葉早就已經被清除殆盡,於是揚起的只是一陣又一陣的黃沙,在穿過樹梢投射進來的陽光照耀下,灰塵有如煙霧般裊裊升起。不知道他是要掃盡這片蒙塵已久巨大皇城的謎霧,還是要加深歷史在這裡的厚度,就像老人口中喃喃的自語,沒有人聽得懂,也沒有人知道。

我從頭到尾始終不清楚他的名字。而當我在去年又重回吳哥,除了想再看遺跡是否依舊,也最希望在塔普倫寺的盤根錯節中尋找他,不過在迷宮般的塔普倫寺中穿梭來去,並沒有發現,我猜想,他可能也隨著時間,和這片埋在叢林裡的建築,一起成為歷史與記憶的一部份了。

大家都聽說吳哥窟要關閉的謠傳,但擔心的不是遺蹟保存是否完好,而是著急於自己是否來得及造訪。再看塔普倫寺,遺蹟的處境是日薄西山或是日出東方尚難定論,但看著川流不息的遊客潮,我不禁瞇著眼懷念起老人掃起的灰塵,而不是遊客走過後腳跟拋起的飛沙;懷念沙沙的單調刮地聲,而非遊人擾嚷的笑語聲。

2007/04/10

長馬靴上的三顆鈕釘
分類:義大利

山上的聖馬利諾

遊人看著義大利地圖,總會聯想到一隻長馬靴,但往往忽略了在馬靴上的三顆鈕釘。這三顆鈕釘是義大利境內的三小國:梵蒂崗(Vatican)、馬爾他騎士團和聖馬利諾(San Marino),這種國中有國的有趣情況,不僅數量或型態都是世界少見,雖然小但卻為義大利這隻長靴增添更吸引人的內涵。

三個小國就有兩個座落在首都羅馬。梵蒂崗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國家了,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也是台灣在歐洲的唯一邦交國。梵蒂崗是全世界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國土面積雖小,但卻有全世界最大的聖彼得教堂,在梵蒂崗,大與小的觀念,似乎也不能用一般眼光來比較。


梵蒂崗博物館內連樓梯都像是經過設計的工藝


聖彼得教堂與廣場


左圖:聖彼得教堂主殿。右圖:第一任教宗聖彼得,據說摸腳會帶來幸運,所以腳指都被摸得光滑。

一般的遊客造訪梵蒂崗,能參觀的只有大教堂內部與博物館,位在教堂後方的權力行政中心,是不開放參觀的。就算在淡季,這裡還是吸引了來自全球的觀光客與信徒,除了對濃厚的宗教氣氛和收藏在這兩棟建築中,堪稱是西方藝術文化史精華的館藏作品外,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那要等上一小時大排長龍的參觀人潮了,很難想像旅遊旺季會是怎樣的景觀。

與其說梵蒂崗是個國家,在我心中它反而像是個大型博物館,隨處都是藝術大師的作品。巴洛克大師貝里尼設計如同上帝環抱世人手臂的廣場,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人的濕壁畫與雕刻等等,令人目不暇給。雖然這些作品早就不知在藝術書籍圖片中看過多少次,但親眼瞧見還是讚嘆不已。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文化瑰寶,所以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馬爾他騎士團就在熱鬧的貢多蒂大街上,右邊紅色旗的地方

而隱身在羅馬的另一個小國是馬爾他騎士團,全名為耶路撒冷、羅得島及馬爾他聖若望獨立軍事醫院騎士團。1099年在耶路撒冷成立時,主要目的是照料饑餓和染病的朝聖者,而後歷經塞浦勒斯、羅得島、馬爾他島的遷移,直到1834年在現址落腳。

不過它究竟算不算國家,還有爭議,因為在聯合國中,它只是觀察員,而非會員國,但領土、人民、主權三要素都具備:領土只有在羅馬市區的兩棟房子,居民不到百人,卻有約一萬兩千名國民散居世界各地;主權實體被國際承認,有自己的護照、郵票、車牌,行政、立法、司法機構一應俱全,還和世界96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當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顛覆了我們對國家的認知,任誰看到都會下巴掉到地上,但卻覺得新鮮。這個特別的「國家」位於羅馬貢多蒂大街68號,就在觀光客必去的西班牙廣場前的大街上,有機會到西班牙廣場,除了坐著曬太陽外,也別忘了過去看看。

梵蒂崗和馬爾他騎士團還有個有趣關聯之處。雖然各國的梵蒂崗大使館多設在羅馬,但梵蒂崗為了宣示其主權地位,各國駐義大利大使都不得兼任梵蒂崗大使,可是通常各國駐梵蒂崗大使都同時兼任駐馬爾他騎士團大使。


從第二塔俯瞰聖馬利諾


越過這裡就到了聖馬利諾國境


圖:共和國宮是聖馬利諾的行政權力中心。右圖:共和國的兩名執政官便是在共和國宮的大議會中選出

聖馬利諾則遠離羅馬,位在義大利東邊,雖是三國中最大的,但也只有60平方公里,整個國家被義大利所包圍。歷史可追溯到西元301年,據說一位名叫馬利諾的石匠,為了傳教躲避羅馬皇帝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而來此,但現今的國名則在15世紀才確定。像義大利大部分的城鎮一樣,聖馬利諾也座落山頭,居高臨下建立城塞,以方便禦守敵人來犯,而這樣固若金湯的天險,不僅成為國徽上的圖騰,也使得這個號稱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國家能躲過一次次的危機,更因為在義大利統一過程中協助加里波底躲避敵人,並提供金錢與補給,而獲得統一後的義大利保證,始終保持為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

從斷崖邊高聳的三座高塔,便可鳥瞰這個小國寡民的國家,而高塔所圍繞的區域,便是國家的中心,也是觀光的重要地點,共和國宮、教堂等地都開放給遊人參觀,滿足大家對這個國家的好奇心。聖馬利諾的所有物資幾乎都來自義大利,但其發行的郵票取材多樣,種類繁多,是世界各地集郵人士的最愛。

這三個小國雖小,但看完之後卻有種感覺:原來世界那麼大,真是無奇不有!

延伸閱讀:意外的第四國

【本文已刊登於聯合報】